殖民、奴役與內戰:藏於遊戲中的北美開拓黑歷史

愛玩網百萬稿費活動投稿,作者 美味鐵板章魚,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文明6》將於今年10月22日發售,按席德·梅爾大神的口味,文明系列資料片是“美洲殖民”和“外星殖民”交替輪換,比如《文明1》和《文明4》就是美洲殖民內容,而《文明2》和《文明5》就是外星殖民內容,至於《文明3》比較特殊一點,當時版權不在大神手裡,屬於複雜商業妥協後的代工,所以《文明6》不出意外也會有個美洲殖民的資料片。

1991年的《文明1》美洲殖民內容資料片,《席德梅爾的殖民(Sid Meier's Colonization)》在國內翻譯是《殖民帝國》,大致描述歐洲移民前往美洲開拓的經歷,遊戲中有四個國家英國、法國、荷蘭和西班牙,這款遊戲尚算成功,但卻給席德·梅爾帶來很大的困擾。

印加帝國的災星,西班牙征服者法蘭西斯克·皮澤洛

其他國家還好,但西班牙的設定卻被質疑,作爲歷史上臭名昭著的殖民征服者,在遊戲中使用西班牙,攻擊美洲土著會獲得額外加成。而且掠奪美洲土著定居點能獲得利益,尤其是攻陷首都,更能獲取極大暴利,這也變相鼓勵玩家掠奪美洲土著,畢竟歷史真實中就是如此。

於是。懇切的左翼人士開始表達態度,很快把席德·梅爾被弄得身心俱疲,大神這輩子一直都是風平浪靜的,在小城市出生長大,成爲新教徒,然後大學畢業工作,跟着興趣開始製作遊戲,創業逐漸獲得成功……結果就是,拖延到1996年,席德·梅爾才完成《文明2》。唉,這地球,就沒個不需要政治正確的國家嗎?

不過。正所謂,吃一塹,長一智嘛……

外來的移民

後來的《文明4:殖民帝國》席德·梅爾汲取了教訓,內容仍是兼顧遊戲性的歷史真實,但北美土著和歐洲移民的關係設定卻發生了變化。遊戲開始玩家就有條船,船上載着移民,從歐洲到美洲跨大西洋航行已結束,現抵達新大陸外海,繼續駛向陸地探索地形後,找沿岸資源豐富地區登陸,然後開闢定居點,接着經營自己的殖民地

政治正確縛手縛腳之下,大神盡力而爲

遊戲中人口是個大問題,來源無非從歐洲引進、出生於殖民地、加入的北美土著。至於人口擁有的各種技能,也是通過學習獲得,比如進入土著的村落生活一陣子。而貨物買賣和物流運輸,纔是遊戲的關鍵所在,前者決定殖民地擴張速度,甚至開始就要把初始士兵的火槍,直接販賣給土著換取啓動資金。後者因爲城市的人口限制,不可能做到大而全,必須對每個城市進行分工,確保城市間的貨物流動。在運營方面,遊戲是非常合格的。

現實中。情況沒有這麼簡單。早期歐洲移民生活非常艱辛,船舶往返舊大陸需要小半年時間,留在北美餓死病死意外死很常見,土著對這些外來者沒有特別態度,而且由於雙方利益訴求相去甚遠,所以早年移民同土著的關係相當融洽。土著們還會特意關照下這些可憐的外來者,比如教會他們在新大陸捕魚的技巧,然後用魚作爲肥料來種植作物,或者提供些食物、禦寒毛皮之類。感恩節,就是爲答謝土著善意延續至今。

初期歐洲移民宗教因素偏多

不過,這些恩惠深有目的,土著們並非真的秉性純良,而是別有他圖。北美也絕非鐵板一塊,土著分屬數百個大大小小不同部族,部族之下還有家族,相互的糾紛衝突都是幾十幾百年的宿怨。所以,賜予恩惠者,很快要求歐洲移民協助他們作戰,攻擊其他敵對土著。移民處境尷尬,也只能選邊站隊,移民們的優勢在火槍,雖說那時候的火器並不成熟,但對於北美土著有巨大的威懾力。

殖民地不斷擴張發展,跨大西洋航線也日趨頻繁,人員和物資往來增多,土著憑藉自己對北美大陸的瞭解,以狩獵、採集等等方式,獲取毛皮之類新大陸物產,與歐洲移民們進行交換,逐漸從移民手弄到越來越多的火槍。而另一項重要戰略資源——馬,他們也表現得非常熱切,說來也可笑,美洲大陸的馬,在土著們發現其能馴化之前,就已經被吃光了。而我們都知道,火槍和馬,是那個時代軍事力量的核心關鍵。

選邊與站隊

《文明4:殖民帝國》的遊戲目標是獨立建國,國王當然不肯放棄油水大把的殖民地,仍會派強力軍隊前來鎮壓,清剿自以爲是的玩家,熄滅這些天真的火苗。原本以爲這遊戲需要大量的城市,生產足夠多的武裝,再通過宣戰土著獲得戰鬥經驗,提高戰鬥效率,從而戰勝國王的鎮壓軍。後來卻發現根本沒必要,殖民地規模越小,國王派來鎮壓的軍隊也會相應減少,於是戰術隨之改變。

國王又要親戒指,親一口就是錢……

拉攏土著,竭力同他們搞好關係,如此一來土著們就會協助玩家打擊鎮壓軍,跑去洗劫攻擊土著成爲沒有意義的事。遊戲難度是玩家自己決定,政治正確就是低難度,政治錯誤就是高難度,反正安心種田宣佈獨立,把軍隊收攏到角落,讓出城市送給鎮壓軍佔領,等鎮壓大軍和土著玩得差不多,再在去收割,結果就是遊戲變得僵硬乏味,每次模式都一樣,那還玩什麼。挑戰高難度?這難度是沒有上限的……

現實中。獨立戰爭時期,事情變得正好相反,原本是歐洲移民們在北美土著間選邊站隊,現在輪到土著,他們在利益漩渦中迷失,情況也愈加混沌,移民爭取獨立的戰爭,極大影響到土著們的立場,有些支持英國人,有些支持移民,有些保持中立,有些沒有立場,有些搖擺不定,還有些趁火打劫……獨立戰爭也讓土著間關係改變,敵人成爲朋友,朋友成爲敵人,一切都異常雜亂。

割頭皮是土著“文化”,作爲便攜戰利品取代人頭,咳咳……

總之,以各種方式支持獨立、支持國王,或者中立態度,甚至是乘機撈油水的土著,多多少少都從這場歐洲人的戰爭中,獲得各種好處。他們得到不少所需物產,而獲得資源優勢後,立刻開始善加利用,用途自然是朝其他土著下手,解決舊恨和才結下的新仇,獨立戰爭並沒有結束,戰火反而焚燒到土著們身上,

所以。就北美地區而言,歐洲人彼此的矛盾,土著間的矛盾,遠大於歐洲人和土著間的矛盾。而這種“自己人”的矛盾,以各種必然或偶然方式,引發移民和土著衝突,但此類衝突激烈程度,在相當長時間內,實際上都是遠小於移民和土著“自己人”間逞兇鬥狠的。除此之外,他們都在利用對方的協助,從“自己人”那兒贏取勝利

分裂的聯盟

假如《文明4:殖民帝國》是從宏觀層面居高俯視整段歷史,那麼《帝國時代3》及其和資料片《帝國時代3:酋長》則從較近的位置,具體地詮釋時代的更迭演變。劇情編排也足夠巧妙,將歷史真實作爲舞臺,讓杜撰的馬耳他騎士摩根·布萊克及其子孫後代融入其中,展現整個北美開拓歷程。不過《帝國3》故事尚顯粗糙,人物臉譜化黑白分明,秘密結社藏骨集團就是大壞蛋,對抗這個集團的都是好人。

因爲《帝國2》高清版和新資料片銷售不錯……

到了《帝國3:酋長》在單人戰役劇情上,故事變得相對成熟,第一幕:火焰,首先就是易洛魁聯盟的分裂,這段劇情的主角是摩根的曾孫,有土著血統的耐薩尼奧(他不是黑龍……),此時北美已進入獨立戰爭,易洛魁部族發生分裂,一部分成員決意幫助英國人鎮壓暴亂,另一部分準備則幫助移民進行獨立戰爭。

現實中。易洛魁聯盟佔據着美國東北部地區,由六個不同部族組成,早期爲從歐洲移民處換取商品,他們對周邊土著發動戰爭,獲取皮草貿易主導權,後來還同英國人一起對抗過法國人,而法國也找了蘇族之類的土著當盟友。易洛魁聯盟控制皮草貿易後,利用這些物產換取來資源,資源優勢很快就宣泄到同爲美洲土著的“自己人”身上,比如,將蘇族中的一支擊潰驅逐,成爲土著中的“殖民征服者”。

叛國?開國?不叛國如何開國?“華盛頓們”的原罪尷尬

獨立戰爭時期,這支強大而團結的聯盟陷入分裂。原因也很簡單,英軍和大陸軍都對他們有承諾,國王出價更高。可易洛魁聯盟中不少部族,同移民有密切貿易往來,有大量詳細具體的利益牽涉其中,事情隨之變得困難。最終,易洛魁聯盟沒辦法繼續含含糊糊,維持模棱兩可的中立姿態,六部中的四部決意協助英軍作戰,而另外兩部決定支持大陸軍。

接着,彪悍的易洛魁聯盟同英國人,襲擊平民摧毀定居點,還對大陸軍行動造成困擾,最後甚至迫使華盛頓派遣軍隊予以反擊,軍隊偷襲焚燒搶掠土著村落,將其驅逐至北部加拿大。至此,從易洛魁聯盟也能看出來,歐洲移民並非壞蛋,北美土著也絕非良善。就連華盛頓也有出手歹毒的陰暗面,教科書將土著和移民整體化,用刻板言辭竭力塑造標誌形象,是沒有說服力的。利益和權力,以及兩者下潛藏的資源,纔是所有人都熱衷,並努力爭奪的東西。

鋼鐵與軌路

接下來的《帝國時代3:酋長》第二幕:陰影,故事的主人公是耐薩尼奧(真不是黑龍……)的孫子查伊頓。遊戲中的時間已經到了19世紀,劇情將西進運動、鐵路淘金熱、蘇族和拓荒者,鋤強扶弱和政治正確等等,各種廣泛歷史題材整合到了一起,形成整個單人劇情中表現最好的遊戲內容。

所以採訪時,比爾·蓋茨說會考慮《帝國4》,嗯,我讀書少……

劇情大致是主角查伊頓和合夥人在西部修建鐵路,當鐵路延伸進入蘇族領地,引起了土著和拓荒者的對峙。接着傳出消息,蘇族聖地黑山發現黃金,如此強烈的刺激之下,衝突變得不可避免。隨後在一系列經歷,卻讓查伊頓逐漸改變,開始協助土著反抗拓荒者,而這也招來政府軍的壓制,蘇族齊心協力抗敵,取得了一場短暫的勝利。

現實中。情況更加複雜。蘇族佔據美國中部的大平原區,以狩獵爲生,主要獵物是美洲野牛這類大型動物,從移民手中獲得了來自歐洲的馬後,蘇族迅速適應了馬背上的生活,還掌握了馬的相關知識技巧,如育種、騎術和騎射。早年蘇族在五大湖區周邊有勢力分佈時,同法國人談笑風生,貿易很紅火。法國人同英國人競爭失敗後離開,獨立戰爭也結束了,尤其是南北戰爭後,蘇族感受到越來越多拓荒者帶來的壓力,後來結成蘇族大聯盟。

蘇族狩獵並沒有對美洲野牛造成影響

蘇族整體而言,在北美土著中是極強悍的一系,精通騎術、弓箭和火槍,在大平原地區同美國政府軍的較量中不落下風,像是紅雲戰爭和黑山戰爭均有相當優勢,尤其是黑山戰爭中的小大角河戰役,還吃掉卡斯特將軍率領第七騎兵團250多人。不過,最後蘇族還是遭遇失敗,之所以遭到失敗,原因既必然又偶然的,那就是美洲野牛,美洲野牛對於蘇族是非常重要資源,而主要依靠這種動物過活,也決定了蘇族的命運

隨着鐵路網的擴張,拓荒者也開始利用這種大型動物,還將其作爲工業原料的來源。最初狩獵野牛,只是爲了向修建鐵路的工人提供肉食,隨後越來越多的用途被發現,比如重要的傳送帶,野牛皮製成的更耐用耐磨,至於其他皮具,如皮鞋、皮帶、馬具等等製品。連骨頭也有各種用途,比如釦子,想不到吧,骨頭打磨鑽孔拋光後,是那個時代極佳的扣子。最高峰時期,每年兩三百萬頭的大規模屠殺,導致美洲野牛數量銳減,未被軍事擊潰的蘇族,卻失去賴以生存的重要資源,只能選擇屈服。

血棉的硝煙

土著已經成爲過去,成爲呆在保留區等待施捨的可憐蟲,接下來該談談美國內戰,這是無法避開的話題。《終極將軍:蓋茨堡》是美國內戰遊戲中的小精品,適合特定人羣愛好者。只是國內喜歡美國南北內戰的人比較少,喜歡吐槽排隊槍斃的人卻比較多,所以相關題材的遊戲比較冷門。作爲整個南北戰爭中最爲激烈的轉折點之戰,葛底斯堡之役持續了三天,遊戲中也同樣如此,前一天的戰況會體現在第二天,所以必須小心謹慎地使用戰鬥資源。

有iOS和安卓版,感興趣可以試試

戰鬥資源大致分爲四種單位,列兵、獵兵、騎兵和炮兵,每種單位各具優缺點,也會彼此間相互剋制。遊戲操作性非常值得肯定,鼠標軌跡能控制軍隊以弧線方式前往最恰當位置,具體戰鬥過程是讓線列步兵展開隊形,再配合騎兵朝敵人發動攻擊,而獵兵則在安全區域狙殺削弱對方陣線,也有更多細節需要關注,像是地形起伏對火炮彈道的影響,這些算是符合時代風貌的設定。

現實中。這場決定北美未來命運的戰爭,看似白人黑人而戰,其實兩種截然不同社會結構和制度的較量,而本質卻是美國南北社會整合的必然。南方失敗是奴隸制度下,工業發展滯後實力遠不如北方的結果,北方除了工業,還擁有相當數量的鐵路網,能將大量軍需品和物資迅速送達前線,南方卻不能完全自給,需要對外貿易獲得。海路運輸線遭到襲擾,戰鬥又有大量消耗,無法迅速補充物資損耗,靠勇氣無法贏得戰爭,最終不得不停火終戰。

中東使用黑奴幾千年,反覆提醒白人奴役,不過謀求現實利益

戰爭的起因卻在英國,因爲1785年瓦特發明得蒸汽機,別困惑,這是事實。英國迅速成爲世界工廠後,極端渴求各種原材料。在獨立戰爭時期,南方移民就很認同英國人,英軍甚至一度想進入南方聯繫支持者,將獨立戰爭變成殖民地內戰。而獨立戰爭結束後,英美貿易更頻繁,隨着英國工業化,美國南方出口大增,對勞動力的需求也大幅增加,還出現了“莊園”,莊園不僅是屋宅,還是由三個部分組成的生產模式,即黑人、棉花和奴隸制。

說美洲黑人又是滿坑滿谷的血淚史,但事實相反,黑人並非是單純被奴役的對象,而是深度參與了整個奴隸制度,在其中扮演每個角色,打手、棉商、運輸商、莊園管家、奴隸販子、追緝逃奴的賞金獵人,甚至還是奴隸捕手,非洲黑奴中的絕大多數,都是由他們的非洲同胞組成劫掠團伙所捕捉,再押送販賣給奴隸販子,以換取各種商品,再被船運送往美洲各地。而且北美各地使用的奴隸中,也並非只有黑人、還有白人、美洲土著,甚至黃種人。

黃昏與黎明

打着釋奴幌子的美國內戰,整整持續四年才結束,且影響深遠,從《終極將軍:葛底斯堡》的時代往後,將近半個世紀的時間,都處於內戰的種種餘波,而《荒野大鏢客:救贖》講述的就是這餘波的尾聲。玩家扮演的遊戲主角約翰·馬斯頓,曾是一夥亡命之徒中的精兵強將,在搶劫銀行的行動受傷,旋即被同伴拋棄,心灰意冷的他也厭倦成天打打殺殺,便決意金盆洗手退隱江湖,帶着妻兒安定下來,當起農場主過起平淡日子。

人,槍,馬。微風,夕陽,荒野。西部就是美帝的武俠

但政府中人卻盯上約翰·馬斯頓,還以他家人的人身安全相威脅,勒令其戴罪立功爲國效力,去拘捕他犯罪生涯時的三名同夥。約翰·馬斯頓雖不情願,但也只能無可奈何踏上旅程。追緝之旅並不輕鬆,經歷大大小小的戰鬥後,約翰·馬斯頓歷經艱險,按照約定結束任務,卻最終沒能擺脫往昔命運的糾纏。這款遊戲可謂西部題材頂級作品,完全符合大衆文化中,所有“西部和西部牛仔”概念的想象。

現實中。1865年5月,70餘萬人的死亡後,南北戰爭結束。隨之而來的,卻是大量士兵和職業軍人紛紛失業。戰爭也摧毀了美國經濟,在萬象凋敗的百廢待興之時,無法吸納退伍人員就業,與此同此西部淘金熱卻越演越烈,加上政府有意無意宣傳下的推波助瀾,讓這些人懷揣着夢想踏上征程撲向西部。淘金熱,雖說一時滾燙澎湃,但真正靠挖掘金子,而發家致富的人卻寥寥無幾。

牛仔的興衰,可謂成也鐵路,敗也鐵路

那麼。什麼是牛仔?牛仔就是趕牛人。那爲什麼要趕牛?這是一份比淘金靠譜的工作。到1869年時,華工參與興建,橫貫美國聯通東西兩洋的鐵路全線竣工。在這個過程中,蘇族等北美土著也被送進保留區,美洲野牛也被屠宰殆盡,留下大片草原該怎麼辦?那就養牛送到東部,牛仔們騎着馬,腰間別着柯爾特左輪手槍,驅趕已經成熟的食用肉牛,穿越美國中部平原,讓肉牛搭乘火車送往東部,這纔是推動西部經濟發展的核心所在。

但隨着時間推移,各地有了更多鐵路出現,能夠就近搭乘火車,爲什麼還要浪費時間金錢去僱傭牛仔?在車站中轉,無論如何也比千里押送要好得多。而且夾在繁華東部和西海岸之間,原本人煙稀少的廣袤地區,大大小小的城鎮已發展得有模有樣,政府旋即開始收割成果,重新樹立自己的威信,往昔那些無法無天的日子,算是徹底結束了。與此同時,美國從定居點,到殖民地,到獨立國家,再到完整國家的漫長曆程也結束了,開始踏出邁向帝國的步伐。

後記

所以通篇使用拗口的“美洲/北美土著”,是因爲這些原住民們已公認“印第安人”是污衊性稱呼,哥倫布當年發現美洲大陸,認定這是印度,所以纔有了這麼個稱謂。每次看到有人大吼“印第安人”,同時表達對美國的詰問,如此通過侮辱土著,來關切當下在美國獲得大量補貼,成爲“特權階級”的土著,就忍不住想笑。蘇族2007年還鬧過獨立,到處搞外交,打算從傻子們那兒圈一筆錢什麼的。很遺憾,美國政府沒派軍隊,看法都沒發表……

所謂土著也是移民,冰河期經白令海峽冰封陸橋抵達美洲

歷史並非黑白二色,兩者中間是大塊的灰色區域,所有人都身在這片明暗灰區中某個點上,贏家才能決定某段歷史黑白不假,但最終粉飾過的勝利,將面對時間的檢驗,而這檢驗總會殘酷地衝刷掉帝國們曾經的熠熠生輝。殘留剩下的,也只是後來者們,去感嘆、謾罵、唾棄、緬懷和憑弔,或者借古諷今的指桑罵槐而已。

要是土著獲勝成功驅逐移民,繼續停滯在前奴隸制時期的矇昧社會,對美洲和全人類而言,會是件好事?英國沒有工業革命,南方也沒有黑奴呢?又或者移民固守東海岸一旦,讓西部保持蠻荒,不去修什麼鐵路聯通兩洋?

啊!算了。腦子不夠用,這些問題也太難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