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商越高,成就也越高嗎?心理學家揭開「天才的迷思」
天賦與努力不能保證成功,文化必然影響命運,優勢往往來自機運!示意圖。(圖片來源/達志影像shutterstock提供)
天賦與努力不能保證成功,文化必然影響命運,優勢往往來自機運!一提到如何成功,人們總想知道成功者有何人格特質、有多聰明、具備什麼樣的特殊能力,或者有什麼與衆不同的生活方式。多數人總認爲,成功與個人特質息息相關。但是,擅長以全新觀點詮釋大量事例與數據的葛拉威爾,在本書第一章即直指:「成功和你想的不一樣。人們對成功的觀念,有些根本就是錯的!」
【精彩書摘】
第一次世界大戰落幕不久,史丹佛大學有位年輕心理學教授特曼(Lewis Terman, 1877-1956),遇見一個名叫亨利.柯威爾(Henry Cowell)的天才兒童。柯威爾家境貧寒,因爲和其他孩子處不來,七歲之後就沒上過學了。他在史丹佛校園不遠的宿舍當清潔工,白天常溜到史丹佛大學彈鋼琴。他彈的琴聲優美動人。
特曼是智力測驗方面的專家,他修改了法國心理學家比奈(Binet)與西蒙(Simon)合作發明的智力測驗量表。他所創新的史丹佛—比奈量表風行五十年以上,至今仍是標準智力測驗,全世界已有好幾百萬人接受過這種智力測驗。特曼心想,柯威爾這孩子一定絕頂聰明,於是想測量一下他的智力。柯威爾的智商果然在一四○以上,屬於天才的等級。
特曼很好奇,在這個世界上究竟有多少像柯威爾這樣的璞玉?
經過一番明察暗訪,他發現有個小女孩十九個月大就認得字母,有一個四歲大就能讀狄更斯和莎士比亞的作品,還有一個法學院的學生在考卷引述了一長串法律見解,但教授不相信有人能背得出這麼多,認定他作弊,於是勒令退學。
1921年,特曼決定以天才研究作爲自己畢生的研究領域。他從大英國協基金會申請到大筆研究經費,就成立研究團隊深入加州各個學校進行調查研究。他們請老師從任教的班級挑選出最聰明的學生,然後請這些學生參加智力測驗。成績在前十分之一的,再接受第二次智力測驗;測驗結果智商在一三○以上的,則接受第三次測驗,特曼再從中選出最優秀的。在這項調查計劃當中,參加測驗的中、小學生多達二十五萬人,智商在一四○以上的共有一千四百七十人,智商最高甚至達到二百。這羣天才兒童後來成爲「特曼個案」研究的對象,即史上最有名的心理研究。
特曼一生就像母雞一樣,不斷追蹤、關心個案研究裡的學生,定期爲他們做測驗、分析。這些學生的學業成績、婚姻狀態、疾病、心理健康、工作升遷,甚至轉業也都有詳細紀錄。由於對這些學生知之甚詳,在他們求職或申請研究所入學時,特曼也幫他們寫推薦信。他也經常爲個案研究的學生提供意見或心理諮詢,並把他的發現寫下來。那五巨冊紅色封皮的《天才的遺傳研究》(Genetic Studies of Genius),就是他的心血結晶。
特曼曾說:「有關一個人的特質,除了道德觀,最重要的或許就是智商。」他認爲人類要發展科學、藝術、政治、教育,以及增進社會福祉,都得要靠智力高超的領導人。研究個案中的學生長大之後,特曼還不斷更新他們進步的情形,記錄他們非凡的成就。他得意洋洋地說:「我攤開報紙一看,加州如果有任何學生競賽,幾乎都可以在優勝者名單中發現我個案中的學生。」他把個案研究中有創作天分的學生寫的東西拿給文評家看,與名作家的早期作品做比較,發現無分軒輊。特曼相信,這些聰明絕頂的學生未來必定是美國社會的菁英。
今天,我們對成功的思維還是以特曼的想法爲中心,學校紛紛成立所謂的「資優班」。要進一流大學,常常必須接受智力測驗和學術能力測驗(SAT)。像Google或微軟等高科技公司招募人才時,也常藉由認知能力測驗來印證他們的想法沒錯:也就是智商愈高,潛力就愈大(據說微軟就喜歡出一堆創意考題,來評估應徵者的聰明才智和應變能力,最經典的一題就是:「人孔蓋爲什麼是圓的?」如果你答不出來,就不能去微軟工作)。
注1
如果我有魔法,可使你的智商提高三十分呢?你必然會說,太好了,請把我變得更聰明吧!你認爲這麼一來,出人頭地的機率就可增高。知道藍根的故事之後,我們的感覺就像特曼在二十世紀初遇見柯威爾,對這樣的天才充滿敬畏。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任何人像天才那樣特出,令人歎爲觀止。
然而,到目前爲止,我們發現要有非凡的成就,機會要比才能來得重要。
智商就像籃球選手的身高
今天,在全世界使用最廣泛的智力測驗,就是瑞文氏圖形推理測驗(Raven’s Progressive Matrices)。這種測驗不涉及語言文字或某一個領域的知識,評估的只是抽象理解能力。瑞文氏智力測驗一般有四十八個題目,一題比一題難,答對的題數愈多,代表智商愈高。
圖3-1就是瑞文氏測驗的基本考題。
你知道答案了嗎?我想,大多數的人都答得出來。正確的答案是C。
現在再試試圖3-2這題。這是最後一題,也是最難的一道題目。
正確答案是A。我承認,這題我也不會。我想,大多數的人也都不會,但是像藍根那麼聰明的人應該會做。我們認爲像藍根那樣的人是絕頂聰明,正是因爲他們會做如此困難的題目。
長久以來,不知有多少學者研究,一個人的智商高低(如瑞文氏智力測驗成績)與人生成就之間的關係。智商低下者,如在七○以下,就是有心智障礙的人。一般人的智商大約是一百。如果要應付大學課業,你的智商至少要有一百出頭。想申請進入好的研究所,你的智商至少要達到一一五。總之,你的智商愈高,教育程度就愈高,或許以後就能賺更多的錢,甚至可以活得更久。
但這不是絕對的,成功與智商的關聯是有限的。智商如超過一二○,這多出來的部分,似乎不見得會成爲你在現實生活中的優勢。
注2
英國心理學家郝德森論道:「就思考能力而言,智商一七○的人要比智商七○的人來得好。這點已有充分證據。即使智商一百的人和智商一三○的人相差不是那麼大,後者明顯比前者要來得聰明。但是如果兩個人的智商都很高,就沒有什麼差別……一個成熟的科學家即使智商一三○,而非智商一八○的天才,還是可能榮獲諾貝爾獎。」
郝德森認爲,智商就像籃球選手的身高。如果你的身高只有一百六十五公分,有希望成爲職籃選手嗎?恐怕不行,你至少要有一百八十公分,身高一八六或許比一八三更好,能有一九○公分最好,但是超過一九○,就不見得能有更大的優勢。換言之,在籃球場上,身高二○五公分不一定比二○○公分吃香(像籃球大帝麥可.喬丹就是一九八公分)。籃球選手只要夠高就行了,就像智商,只須到達一定的門檻。
注1解答:人孔蓋做成圓的,蓋子纔不會掉下去。如果是方形的蓋子,拿起來的時候如果是斜斜的,就很容易掉落到洞裡。如果你知道這個答案,就有希望去微軟上班了。
注2屬於智商基本教義派的美國教育心理學家簡森(Arthur Jensen, 1923-),在一九八○年出版的《心智測驗的偏見》(Bias in Mental Testing)一書中論道:「智商主要可分爲四個門檻:如果智商在五○以下,則無法上學;要是不到七十五,就連小學基本學科都無法應付;智商要超過一○五,才能完成高中課業、進入大學;智商到達一一五,纔可從一流的大學畢業,然後進研究所深造。然而智商即使超過一一五,論職場表現或人生成就,卻不見得特別出色。我不是說,智商一一五和一五○兩者在心智能力方面沒有什麼兩樣,或智商一五○和一八○沒有差別。然而,智商遠遠超過一般人,對個性和人格特質影響比較大,並不表示日後在社會上的成就會特別大。」
【作者簡介】
麥爾坎.葛拉威爾 Malcolm Gladwell
1963年出生於英國,成長於加拿大安大略省,畢業於多倫多大學歷史系,現居紐約。
曾任《華盛頓郵報》記者近十年,縱橫商業及科技領域,後來升任該報紐約分社主任。自1996年起爲《紐約客》特約撰稿人。
善於分析生活中難以表述卻無所不在的現象,藉此解析隱藏在各個行業、各個領域的成功法則。2000年,首部著作《引爆趨勢》一出版隨即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書榜第1名,獲得美國《商業週刊》、《財星雜誌》等極度好評,「引爆趨勢」一詞更成爲商業界一再傳頌和強調的觀念。
另着有《引爆趨勢》、《決斷2秒間》、《大開眼界》、《以小勝大》、《解密陌生人》等重量級鉅作(中譯本皆由時報出版)。葛拉威爾的每一部作品都創下了銷售與討論熱潮,好評不斷,更長期盤踞《紐約時報》、亞馬遜書店暢銷榜,寫下書市傳奇。
曾獲《時代》雜誌選爲全球100位最具影響力人物,並有「21世紀的彼得.杜拉克」之美譽。
【譯者簡介】
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比較文學碩士。投身翻譯近二十年,譯着三十餘冊。譯作曾五度榮獲《中國時報》開卷年度好書獎、金鼎獎96年度個人獎(最佳翻譯人獎)、第四屆吳大猷科學普及著作獎(翻譯類銀籤獎),其中數冊亦於大陸地區發行簡體字版。代表譯作有賈德.戴蒙(Jared Diamond)的《大崩壞》、《槍炮、病菌與鋼鐵》、《昨日世界》等書。
《異數:超凡與平凡的界線在哪裡?》/時報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