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黨媒專文點出:發錢促消費不可行
中共學習時報破八大誤區,發錢促消費成本太大,根本不可行。(澎湃新聞)
中共中央黨校主辦《學習時報》16日發表專文〈釐清「發錢促消費」「投資過多、消費過低」等八個認知誤區〉,強調有學者提出的發錢促消費,成本太大,在中國大陸根本不可行。
文章稱,7月24日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積極擴大國內需求,發揮消費拉動經濟增長的基礎性作用,通過增加居民收入擴大消費,通過終端需求帶動有效供給,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進一步提升擴大內需的效果,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需要釐清八個認知誤區,優化擴大內需的思路和措施:
「單純投資或消費拉動(主導)」的認知誤區:
要摒棄靠「單純投資或消費拉動(主導)」的認知誤區,從國民經濟循環系統的視角看待二者關係,不能將其割裂開來。應根據宏觀經濟形勢,尤其是總需求的變化,統籌考慮促進投資和消費的一攬子政策。只有將兩者有效結合起來,才能實現擴大內需戰略。
「投資過多、消費過低」的認知誤區:
解決這一問題,要從提升消費能力和消費意願入手,而不能限制投資。擴大投資,其實也是擴大消費需求和提升人們生活水準的前提和基礎。2022年,中國人均GDP僅爲美國的16.7%左右。無論是推進高品質發展,促進產業結構轉型升級,還是改善人民生活水準,實現共同富裕,都要發揮好投資的關鍵作用,尤其是更好發揮政府投資帶動作用。
「投資效率不高」的認知誤區:
近些年來,中國堅持「房住不炒」,經濟增長對房地產的依賴明顯減少,成績來之不易。從中長期基本面看,房地產市場仍然有健康發展的空間,今後需要保持房地產投資的合理規模和增速,積極推動「城中村」改造和「平急兩用」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投資。
「基礎設施過剩浪費、空間有限」等認知誤區:
加大基礎設施投資,不是一個臨時、短期的需求管理工具,同時,基礎設施建設,每個時代的內涵都不一樣,不必過度強調新舊之分,但基建內容需要推陳出新,根據發展和人們生產生活需要及時調整。要處理好傳統基建和新基建的投資關係。
「政府投資擠出私人投資」的認知誤區:
中國的政府投資以基礎設施建設投資爲主,帶有顯著的正外部效應。一方面,彌補企業投資不足而形成的需求缺口,彌補關係居民生活品質和企業發展環境等方面的投資「短板」,保持合理的投資需求;另一方面,間接提高社會資本的投資回報率,產生引致效應,吸引社會投資,擴大社會總需求。
「居民消費與公共消費割裂」的認知誤區:
提升擴大消費的效果,一方面要促進居民個人的實際消費;另一方面,要通過公共消費,加快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建設,改善消費環境,疏通消費堵點,提升居民的消費意願和能力,帶動個人的消費。
「發錢促消費」的認知誤區:
有觀點認爲,中國應像一些國家那樣直接發放現金,刺激消費需求。這種方法雖能起到一定作用,但成本太大,在中國根本不可行。中國的居民消費和儲蓄習慣、發展水準等與美國等發達國家有很大不同。假如每人發1000元現金,則需要約1.4兆元,但這對刺激消費能起到多大作用呢?這不僅形成了巨大的財政負擔,而且居民的消費習慣、消費結構和消費意願也制約了其效果,尤其是疫情在一定程度上使居民的預防性動機增強,消費更趨保守,這樣勢必造成寶貴財政資源的低效使用。其實,在國外這一方式也出現了成本過高、效率不佳、浪費嚴重的諸多問題。從提升財政資源使用效率角度而言,鼓勵居民消費,更應着眼於加強社保體系建設,讓老百姓有個穩定的預期,解決好住房、養老、育兒、醫療等制約消費需求的主要問題,提升居民的消費意願和能力。
「沒有政策空間」的認知誤區:
能否形成債務風險關鍵在於債務資金使用的方向和效率。只要債務資金能夠使經濟恢復或提升潛在增長水準,財源基礎得以增強,就不會出現大的債務風險。當然,也需要重視防範化解個別地區的地方債流動性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