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約】山水赤溪:以溪而樂 以溪而興

人民網赤溪5月31日電 (吳思萱)“這就是我們赤溪村現在的主街,你看怎麼樣?”站在福建省寧德市擺脫貧困主題展覽館的赤溪村海報前,赤溪村黨總支書記杜家住笑着問道,自豪之情溢於言表。

“脫貧致富路上交通先行。我們村現在交通很便捷,到最近的城鎮從原來的1個半小時縮短到現在的40分鐘……”對於赤溪村的脫貧攻堅,杜家住如數家珍,滔滔不絕。

寧德市擺脫貧困主題展覽館中赤溪展區。人民網 吳思萱攝

搬出大山 住進新房

過去,赤溪村的居住環境較差,人畜混居的家庭住房模式常態,村中道路等基礎設施的硬件條件十分薄弱。在實施集體搬遷政策後,村民住上好房子,過上新生活

1994年,下山溪自然村第一批開展整村搬遷,由黨和政府以及社會愛心人士共集資32萬元建房。隨後,以自主搬遷模式爲主導,逐步開始對赤溪其餘自然村進行易地搬遷。

談起赤溪村的今昔變化,杜家住感慨萬千。他談到:“1995年,村裡統計過,全村12寸黑白電視才15臺。現在不一樣了,大家生活都富裕了,每家每戶各類電器都有了。全村418戶村民中,有130多戶都有了小轎車……”

通過搬遷,赤溪自然村數由14個減至一箇中心村和兩個自然村,生活配套、文化教育、醫療衛生等設施一應俱全。赤溪村的改變和村民生活品質的提升是脫貧攻堅的最真實記錄。

因地制宜 “弱鳥先飛”

搬出來,住下來,更要富起來。赤溪村在搬遷工作之後積極推動發展產業,探索因地制宜發展鄉村振興之路,實現“弱鳥先飛”。

杜家住指出,大旅遊是赤溪村產業發展的核心。距離赤溪車程25公里的太姥山核心景區擁有豐富的生態資源,赤溪抓住太姥山“山川海島”中的“川”特色,不斷開發鄉村大旅遊。

2019年,赤溪村旅遊人數達到27萬人次。2020年受疫情影響,旅遊人數有所下降,達25萬人次,旅遊產值達2800多萬元。杜家住介紹說:“從今年年初一開始,旅遊開始復甦,平均一天有500人來赤溪村旅遊。到目前爲止,今年10萬人次的旅遊收入已約有1200萬元。”

赤溪村村民胡麗眉。人民網 亞瑟夫攝

2020年,赤溪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30127元。談到收入的提高,赤溪村村民胡麗眉也說起了自家生活的改變。她深有感觸:“我2003年嫁到赤溪村,當時生活很貧困。丈夫在外務工一個月賺800元。現在,家裡開民宿,我也會採茶,丈夫做點運輸,我們家的年收入超過10萬。”

杜家住表示,在脫貧攻堅過程中,村民們腰包鼓起來了,得到了實實在在的成果,也願意更好地投入到鄉村建設和振興中。可以說,赤溪30年的脫貧攻堅取得了階段性成果。

打造品牌 創新致富

“過去,勤勞可以讓人溫飽。但現在,勤勞還要創新才能致富。”杜家住對赤溪村未來的鄉村振興之路頗有想法,“鄉村振興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要發展鄉村旅遊。發展旅遊,做新做奇做特至關重要。”

他強調,旅遊文化、扶貧文化、畲族文化是赤溪村的三大品牌。立足文化資源,結合生態資源,深挖歷史資源,把赤溪村的文化品牌進一步做大做強,實現從“單一旅遊”到“多元旅遊”的提升,留住更多的遊客,赤溪村民的收入才能更高,赤溪村的振興才能走得更遠。

赤溪村黨總支書記杜家住。人民網 吳思萱攝

旅遊文化上,不斷上“新”。一方面,針對目前白茶和旅遊兩大村支柱產業,赤溪村進一步打造茶旅結合。另一方面,利用赤溪村山水交融的獨特風光,深挖森林資源水域資源,開發體驗式、沉浸式旅遊,也通過引進現代旅遊項目傳統產業激活換新。杜家住舉例說:“竹筏在赤溪沿用千年,歷史悠久。從過去的交通工具變爲現在旅遊項目,竹筏漂流爲村民提供就業崗位將近60個,讓村民在家門口就能上班,而且這一項的年收入能有35000元到50000元的基本保障。”

目前,赤溪村發展起竹筏漂流、瓜果採摘、戶外體驗等多個遊覽項目,形成了以九鯉溪水域風光帶、下山溪河段峽谷型水域風光以及坑裡弄古民居羣、田園自然風光等爲主的旅遊業發展格局。村民在收入不斷增多的同時,也在旅遊開發中收穫了滿滿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扶貧文化上,不斷推“新”。杜家住表示,“閩東之光”就是赤溪村最大的資源。通過深入挖掘赤溪歷史文化資源,將赤溪的紅色基因與扶貧成果相結合。從典型的“老少邊島貧”地區,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一步步擺脫貧困,變成“中國扶貧第一村”,到向全國推廣“寧德模式”,赤溪村有很多故事可以書寫。

畲族文化上,不斷創“新”。畲族人口占赤溪總人口的40%,畲族文化也是赤溪的一大特色。近年來,赤溪村努力打造畲族文化村來促進旅遊。胡麗眉就是一位畲族姑娘,她向記者介紹到:“你看我身上穿的就是我們畲族的民族服裝――鳳凰裝,村裡也組建了畲歌隊,給遊客們進行文化表演。比如,每年的四月四,是畲族的鳳凰節,我們也會穿着民族服飾開展一些文化活動。現在在村裡,我們赤溪村婦女走上舞臺的機會越來越多了。”

赤溪村在打造文化品牌的同時,也讓村民收穫了物質生活水平提高和精神文化生活愈加豐富的雙贏。赤溪,這座山水與文化融合發展的美麗鄉村,以溪而生、以溪而樂、以溪而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