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足球“錢緊”危機,不一定是壞事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3月5日電(卞立羣)立志前進的中國足球,如今正面臨着錢緊的難題。除了一直冷清的冬季轉會窗口、停止運營的中超衛冕冠軍江蘇隊和傳聞中“拔管棄療”的天津津門虎之外,中超版權這門大生意,也遭遇了資金“滑鐵盧”。
資料圖:2020賽季實行賽會制的中超聯賽開幕式。中新社記者 泱波 攝
有消息稱,早在三週之前,中超公司就已經向中超獨家媒體版權商體奧動力發函解約。原因是前幾個賽季中超公司收到了累計40億元的版權費,但去年由於種種因素影響,版權方並未按協議付款。在春節前,中超公司僅僅收到1.5億元的版權費,與平均每年11億元左右的預期差距太大。
而打破這筆天價合約的,是一串連鎖反應。有媒體報道稱,作爲享有中超聯賽轉播權益的PP體育,因受母公司蘇寧集團經營困難影響,在向體奧動力支付轉播合作費時出現問題,成爲造成目前局面的導火索。
被投資商蘇寧斷供後,2020賽季中超冠軍江蘇隊正處於停止運營狀態。中超聯賽/IC photo官方供圖
版權縮水
中超版權這門大生意源於2015年,體奧動力以5年80億元的天價,成爲中超聯賽2016至2020年的電視公共信號製作及全媒體版權合作伙伴。
當時體奧動力擊敗了競標價格爲43億元的五星體育、40億元的中視體育以及17.5億的廣東廣播電視臺。要知道,在2015年以前,中超版權價格每年僅有8000萬元左右。
實際上,在如今版權天價合同面臨瓦解之前,中超版權就出現過縮水狀況。2018年,體奧動力與中超公司將版權合同延長至10年,價格從5年80億元改爲10年110億元。當時體奧動力給出的理由是,足協的U23和外援調節費政策影響中超觀賞價值和市場價值。
到了如今,在2020賽季採用賽會制以及轉播方經營等多重因素之下,中超版權又回到了原點。
投資變冷
回到原點的也不只是中超版權,原定在2月26日關閉的中超冬季轉會窗,延長了一個月。這主要源於個別球隊遇到了准入難題,外加受准入、國際比賽排期等影響,中超新賽季賽程遲遲沒有確定。當然,極爲冷清的轉會行情,或多或少也是轉會窗延長的一大因素。
德國轉會市場網站數據顯示,目前中超冬窗轉會支出總和爲2381萬歐元,創下十年來新低。這麼對比更爲直觀:金元時代的2017賽季,中超球隊在冬窗總投入4.03億歐元。
目前,2021賽季中超冬窗轉會市場標王爲深足引進的哥倫比亞外援金特羅,轉會費爲590萬歐元,與金元時代動輒幾千萬歐元轉會費引進的外援相比,也有肉眼可見的巨大差距。
而像龍東、胡爾克、伊哈洛、沙拉維、佩萊等上千萬歐元級別的大牌外援,貝尼特斯這類世界名帥,也在這個窗口離開中超。
國內球員交易同樣冷清,除了上海海港後衛石柯轉會山東泰山,加上國安引進的高天意、曹永競等年輕球員外,再沒有太多具有代表性的交易。
資料圖:廣州恆大2019賽季加冕中超八冠王。中新社記者 陳驥旻 攝
是好是壞?
相比前幾年金元時代的熱鬧景象,如今的中國足球確實有些“人走茶涼”的意味。但無論是版權大幅度縮水,還是轉會行情遇冷,都是後金元時代迴歸理性的正常現象。
畢竟像廣州隊這種中超頂流球隊,都曾經面臨着一年近20億的虧損。一年爲中超轉播權掏出十幾個億的PP體育,即使有廣告和會員收入進賬,但也只是杯水車薪。這種經營生態,斷然不可能持續下去。
廣州恆足球俱樂部2019賽季財報截圖
金元時代大水漫灌式的鉅額投入,並沒有爲中國足球的方方面面帶來預想中的發展與進步,反倒在一片虛假繁榮中迷失了自我,甚至一些原本“過小日子”的平民球隊,被金元浪潮徹底吞噬。
一定程度上說,中國足球變得錢緊,並不完全是一件壞事。在失去投資商不計成本的輸血之後,被斷供的中國足球反倒需要想盡辦法去開源,想盡辦法擴大受衆範圍。
歸根到底,職業足球是一門產業,與演唱會、電影、相聲等公共娛樂產品並沒有太多區別,終究需要消費者來買單。只有將足球發展成產業,中國足球纔會有出路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