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大學畢業生擇業的10大區別

作者:楊焱磊

本站教育中國大學畢業生和美國大學畢業生在就業上會有怎麼樣異同。希望通過這些總結,可以讓中國的學生們有一個良好的就業前景,帶給他們一些思考和感悟。

大家注意了,這裡講的是擇業,也就是大學生的在選擇職業時的主觀能動性的表現方式,而不是就業。就業,有時候根本就是非主觀能動性的,而是被動性的。

區別一:中國大學生嚮往大城市美國大學生傾向就近就業

每一位剛畢業的中國大學生都有一個大城市的夢想,想在那裡工作,想在那裡生存下去。這並不是什麼錯事。畢竟,誰不願意在大城市裡打拼自己的天地?大城市裡,生活水平較高,有更多的發展機會和機遇。但是,正因爲大家都有大城市的夢想,所以導致大量的大學畢業生涌入大城市,這樣造成人才多而工作量少,導致許多大學生貶值,甚至造成了許多大學生人才的資源浪費,更加重了大城市大學生就業的難度。

而美國的應屆畢業生,他們極少部分人會有大城市的夢想,願意跑到更大的城市去工作。但是,多數美國大學生還是更願意在自己上學的地方就近就業。因爲他們覺得,他們的人脈關係,還有已經習慣了在這裡生活和學習,因此,對這個地方的熟悉度導致他們不願意跑到其他的地方去就業。這點的好處在於,不會導致大量大學生擠堆的現象,也不會導致人才貶值及就業難的問題

區別二:中國大學生看重待遇福利,美國大學生不介意兼職經驗

說到這一點,我當年畢業的時候,也存在這樣的心理誤差。寧可不要工作,寧可不去賺那點小錢,也不願意去做那些兼職,這就是眼高手低的毛病,總感覺如果自己做了那樣的工作,就真的對不起自己大學生的身份了。所以,我們一直把目光盯在那些大型的企業或者是待遇福利相對高的工作上,根本就沒有把兼職當成一回事兒。更不用說找不到工作的時候,還可以簡單找個活幹,或者是隻要有活幹就滿足的那種人。其實中國學生之所以這樣,就是虛榮心做怪。

美國的學生一般是這樣做的,當他們畢業後,如果在短時間內找不到全職的工作的話,那麼他們不會象中國學生那樣,寧可閒在家裡也不去找零活幹,他們一般是會選擇一些兼職或者是零活來幹,然而,在兼職和零活的同時,也會用百分百的心去面對這個工作,因爲他們知道要在這個工作中得到工作經驗,然後纔有更大的可能去面對未來的全職工作。這就是不急於求成,腳踏實地走職業路線,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區別三:中國大學生更傾向物質利益,美國大學生更在乎工作機會

可能大家在找工作的時候,都會有這樣的想法,那就是不願意到中小企業私營企業工作,爲什麼這樣呢?主要原因就是我們大學生覺得這些地方的工資太低,工作太累,而且環境也不好,就更不用說這些小企業和私營企業不穩定等等因素而導致了我們不願意去這些地方工作。所以,我們在找工作的時候,我們往往注重物質利益更多,在選擇上我們強調要有好的經濟條件,生活環境,工資福利,卻從來沒有考慮過我們的專業是不是適合這樣的企業。卻總是在考慮職業後期後給我們帶來多少福利等。

美國的學生在上大學的時候,專業是自己選擇的,往往是他們感興趣的。所以,他們畢業後,一般如果找不到全職的工作的時候,他們會找一些與他們的專業有關的兼職來先做。因此,他們不看重,你是不是私營的或者是小企業,也不管你的工作條件還有其他方面的因素,只要你提供給他工作,只要能讓他在工作中得到一定的工作經驗,並把自己學到的專業知識融入到工作中去,那麼對他來講,是十分感激的事情。這點,也與他們剛進校門後,就有自己的職業規劃分不開。因此,他們的定位是第一份工作主要求經驗,而非薪水。

區別四:中國學生輕視甚至忽略校內實習機會,美國學生有專門的實習制度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和我一樣的經歷,那就是在大學的時候,學校會提供一些實習的機會給學生。但是,一般我那個時候的選擇是這樣的,對於學校組織的精工實習,只是去玩了一場,什麼也沒有學會。至於後面的畢業實習,我也是輕描淡寫地就過去了。而真正說是去實習的同學,其實也只不過是到北京那個地方遊玩了一圈便回來了。這樣,我們就錯過了學校的好意,把本來十分重要的實習機會給浪費掉了。在中國,需要找工作,一般的用工單位會需要工作經驗,而中國的畢業生們缺的就是這一個。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國缺少提供實習的單位。許多單位不願意提供實習機會,就是因爲他們會擔心影響正常工作,另一個就是怕泄漏了商業機密(你只是實習,並不意味着你就留在這個單位),三是怕有額外的負擔和不想負起事故責任。四是怕大學生不好管理,無法融入。其實說白了,就算有單位願意提供實習機會,許多中國大學生也是眼高手低,根本不願意做這種低報酬甚至是無薪的工作。

美國的大學有專門的學習實踐制度,美國大學生學習實踐要通過the STTEP和service learning項目。The STTEP包括兩個項目STT(Student Technology Training 學生技術訓練)和EP(employment program招聘程序)。STT是學生科技培訓計劃的一部分。按學生的資訊科技協定簽署形式,每個學期他們將被要求參加一些預置講習班。這些學生可參加訓練營所提供的程序,只要他們沒有缺席,部門將支付學生工資。他們不會被那些與自己專業無關的部門招募。這種訓練可以根據自己的專業選擇,讓自己瞭解是否真的能勝任目前的專業。

EP:這部分計劃的目的是促進和招聘校園的IT崗位。該STTEP將接受申請在校園裡的IT工作。這些應用程序提供給學生就業的相關部門。這個項目(STTEP)是每個學生必須參加的,當然這個項目也爲學生提供在學校的就業崗位,讓學生不僅能學到就業技巧,而且給予學生在學校工作的機會。

一些美國大學實行“實習對調”制度,採用的是半年在校學習、半年外出實習的教育方式。爲了推行這種實習制度,聯邦政府制定了完善的實習生制度,讓每個就業單位給各個大學提供充分的實習機會。美國社會也非常支持大學生實習,許多公司願意爲大學生提供實習機會,並給予他們真實的實習項目。美國大學生的實習有兩個特點:一是實習機會學生可以挑;二是學生實習有收入,有的還不低。

區別五:中國老師只給學生提供就業指導,美國教授會幫助學生寫就業推薦信

當年我找工作的時候,老師會建議我到哪裡哪裡找工作,或者是找怎樣的大廠子。那個時候,能得到老師的指導,就覺得是十分優待的事情了,似乎覺得比別的同學要高了一頭似的。因此,老師們爲了提高該校的就業率更傾向於向用人單位強調這個學生的優點。卻閉口不提學生的缺點,這也會讓用人單位彷彿是面對着一個無缺點的人,用人單位也不會相信這是真的。

美國的學生找工作的時候,需要推薦信。推薦信是要由你的教授來幫你寫的,這個推薦信類似於當年你申請大學時的推薦信,寫推薦信的人必須客觀地來評價你,如果只講好話,那用人單位會懷疑這推薦信的公平性的。美國的企業比較看中教授的推薦信,常常他們會收到學生的簡歷後,會打電話給他所在的系的老師,諮詢這個學生的情況。教授也會很客觀地回答該學生的問題,不會胡亂講一些客套的話。

所以,中國招工的只能看到學生的片面之詞,而美國招工的就會也能看到學生之說,也能聽到他的教授之嘴裡有關他的事情,做到公平地選擇。

區別六:中國高校沒有完整的服務機構,而美國高校會提供較完善的服務機制

通常情況下,中國大學生畢業後找工作,全是要靠自己在網上發簡歷,或者是到現場自己去跑來跑去的找合適自己的工作。在找工作前,沒有很好地分析自己的興趣,專業能力水平等個個方面的情況,就盲目地去參加應聘。這樣,不碰一鼻子灰纔怪。這就要怪中國的高校只是給予知識,卻不能給予後期的服務。所謂的後期的服務就是給學生提供就業的服務平臺。比如,應該在高校內招開大量的應聘模擬會,讓學生們在這樣的模擬過程中尋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學校也應該與個個企業進行合作,把他們請進學校裡來,與學生們進行尋找工作方面的交流,讓他們做到有的放矢,這樣就會節省許多時間。

美國高校在此方面就會比中國高校提供更多的服務機制。在美國的大學,他們會有專門的提供企業招聘信息的服務平臺,例如找工作研討會,這是主要講述一些,如何尋找工作的技巧,如何高效而準確地針對某個興趣企業填寫簡歷,這個研討會是旨在幫助畢業生們更好地做好充分找工作的準備。例如簡歷的修訂潤色講座。這方面的知識也會有專門的學校提供的一個網站,讓畢業生們更加準確而完整地把自己最優秀的一面展現在簡歷裡,也讓用人單位一眼就會亮起來。例如模擬招聘會。它是以真實的招聘會爲背景,讓畢業生們在模擬的過程中,感受到真實的招聘現場。在此方面他們會提供許多建議和意見,例如如何與應聘人交流,如何體現自信,許多細節上要做到怎樣等等個個方面的提示。

區別七:中國的就業機構是有嘗服務,美國的就業機制是非盈利性的機構

在中國,我們越來越多地聽到一個詞,那就是職業規劃師。這些人可以給那些新畢業的大學生們提供幫助,但是請記住,他們是有嘗服務的,也就是說在你還沒有賺得第一桶金的時候,你就得先付出一部分錢,做爲代價哦。本身學生畢業的時候,就花了不少錢,再這樣下去,他們哪裡還有過多的錢往這方面投入。

美國就不一樣了,他們會有專業的提供幫助的非盈利性的機構,不僅有學校專門設立的,還有社會上的一些機構。例如全美高校和僱主協會就是一個非盈得性的機構,用此來幫助學生們找到合適的工作。

區別八:中國高校畢業生創業微乎其微,美國大學畢業生傾向自主創業

大學生自主創業有困難,資金就是最大的攔路虎。但是,大學生自主創業也有好處,那就是會緩解社會就業的大壓力,也有利於社會的經濟大發展。但是,中國這方面的工作做得就較差,因爲沒有專門的爲大學生提供的貸款,用以大學生們創業資金

而美國政府會對大學生創業提供一定數額的貨款,鼓勵學生創業。這點是非常值得學習的。

區別九:中國家庭有條件的買工作,美國家庭提供建設性參考意見

在中國,若是從農村考上大學的學生,一般情況下,找工作,都只會靠自己出去找拼,城市裡的孩子,若是家庭條件好的,在孩子找工作上遇到困難的時候,都會通過關係或者是金錢去幫孩子找工作。從某種意義上來講這沒有任何錯誤,畢竟工作是關乎孩子未來下半輩子的所有,所以花錢找工作也無可厚非。可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孩子坐享其成,成功地享受了家庭帶給他的便利條件,沒有讓他嘗試到過工作這個過程的辛苦和不易,會很難易珍惜他得到的工作機會。

美國的家庭也有幫孩子拖關係找工作的,尤其是現在美國的失業率上升,大學生畢業就業率下降的情況下,家長們也如中國的家長一樣,去幫孩子拖一下關係,或者是花錢幫孩子找一個好的工作。但是,更多的美國家長還是願意給孩子提供參考性的建議,然後讓孩子自己出去打拼,體驗找工作的不容易。

區別十:中國學生工作後停止學習,美國學生工作後積極擴展新知識

大家不要覺得這不是現實中的事實。行,那麼你誠實地回答一下下面的這個問題:你工作後,讀過幾本建設性的書?有沒有除了工作領域外的知識的獵取?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麼這就證明了你工作後,你已經停止了對新知識的學習。許多人都這樣,感覺找到了工作,也覺得自己沒有必要再去看其他的知識了,更不用說去看書。完全把自己的休閒的時間用在網絡或者是其他方面。其實還是建議中國學生們,在空餘的時間裡多讀幾本書,其實對我們個人成長是相當有利的。

美國的學生找到工作後,他們還是會不斷地學習,並找到工作中遇到的困難後去尋找解決的方法。當他們發現自己的知識無法滿足自己的工作所需的時候,還是會有相當多的美國人會停止工作而重新回到學校,去進行這方面知識的補習。這點讓我覺得應該是值得提倡的。不過,在這方面的時候,需要企業和國家的相關制度給予這方面人才的保護,保障他們學成後可以重新再回到工作崗位上。

以上十點是我經過了美國和中國的擇業的不同過程後,得出的真實的心得。雖然會有所不全和偏面,但是,我希望可以通過這樣的比較,給中國的目前畢業的大學生們一個參考,希望他們在此次畢業尋找工作的過程中,可以充分體現自己的個性,充分展現自己的能力和知識,以及自己獨有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