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社論》創造美中臺共同利益

社論

美中軍事對峙加劇,兩岸軍力對比失衡,中共武力犯臺論甚囂塵上,美國對臺「戰略模糊」策略已難有效因應,因而加速向「戰略清晰」調整。但新戰略還在辯論、形成過程中,中共軍機卻已連續兩日以「全空層、多架次」模式,侵擾臺灣西南防空識別區,甚至越過海峽中線,最近距臺灣僅166公里,對我空防造成沉重壓力,國防部外交部舉行臨時記者會,表示已向國際社會通報。

過去1年多來美國不斷傳出「重新評估、界定釐清」對臺安全承諾的呼聲;前國防部副助理部長柯伯吉指出,對臺灣做出更清楚的承諾很有價值,在軍事上尤其重要;外交委員會會長哈斯在《外交事務季刊發表「美國對臺灣支持一定不能模糊」專文美國國務院亞太助卿史達偉及美國在臺協會分別在華府及臺北透過「六項保證」相關文件的解密,高調宣示美國對臺政策須作更新,以應對不斷變化的情況。

以中長期角度審視美國

美國政府如公開承諾,大陸武力犯臺美國必將派兵協防,將是臺灣夢寐以求的國安及外交突破。但問題盤根錯節,涉及東亞地緣政治美中臺三邊關係國力消長及各自利益、甚至國內政治問題。美國對臺灣安全承諾顯然不是一刀切,二選一的問題,川普政府即使改變幾十年來的既定政策,亦不保證能有效穩定臺海局勢。

從冷戰結束迄今,美國唯我獨尊的「單極體系」逐漸解體,美中對抗爲主軸的「兩極體系」取而代之,1996年的臺海危機、2007年民進黨推動「入聯公投」爭議都在美國干預下化解於無形,但在今天台海、南海的軍事、外交角力中,雙方針鋒相對,不相上下,美國不再擁有絕對發言權與主控權。

兩岸關係中,美國傳統上是穩定的力量,甚至扮演了裁判角色但川普總統翻轉美中交往接觸策略,不但揚言美中經濟脫鉤,不再依賴中國,並採取系統性全方位對抗政策。這次臺海緊張局勢升高,更在於美中交惡,美國處處凸顯對臺灣的支持,並以「臺灣牌」制衡大陸。另外,川普的策略還夾雜了總統大選考量,臺灣需要冷靜思考川普政府決策的時機與動機。

美國前亞太助理國務卿羅素9日在與臺灣的視訊會議中就警告,臺灣捲入美中戰略競爭蘊藏風險,川普政府各項挺臺作爲在美國大選結束後,可能因缺乏政治效益而改變,對川普政府而言,支持臺灣大多是對抗北京的策略性手段,臺灣應以中長期角度審視美國內部對戰略模糊或清晰的辯論,而非短期的急功近利。

以哈斯等爲代表的戰略清晰派認爲,由於川普信用不佳,已使各國懷疑美國聲援盟邦及朋友的意願,習近平會輕易地認定美國不會協防颱灣,因此美國必須迴歸嚇阻手段,最佳方法就是公開宣示戰略清晰政策。白宮應透過總統聲明附帶行政命令」,重申「一中」政策,同時明確宣示,臺灣一旦遭中共武裝攻擊,美國將會有所迴應。聲明也將明示美國不會支持臺灣獨立,也不會簽訂共同防禦條約,強調美國沒有逾越紅線,無意改變現狀

維持戰略模糊派則認爲,明顯文字改變將使中共強硬派立場合法化,認定美國是一個具有敵意的對手,被形塑成爲區域穩定破壞者。美中擴大軍力部署容易發生意外,軍事衝突風險上升,戰略清晰可能更造成兵戎相見。

臺灣可以運用本身優勢

美國「戰略清晰」可能較符合臺灣安全利益,但中共會如何因應?美國是否擁有令人信服的嚇阻力量?國會是否同意授權、民意是否接受可能讓美國捲入世界大戰的安全承諾?在衆多變數中,維持一中政策不變儼然是最大共識,這是臺灣不可忽略的政治現實。

美中對抗無法脫離傳統地緣政治的現實主義,美國即使開出安全保證,也絕不會是空白支票。無論「戰略清晰」或「戰略模糊」,臺灣須體認,臺海安全態勢不會因而改變,中共統一臺灣決心也不會軟化,臺灣唯有運用本身優勢,提高戰略地位,創造臺美與兩岸共同利益,才能確保安全生存。彰顯民主自由價值、具備防衛的能力與決心,並維持與大陸的特殊關係及全球供應鏈不可或缺的角色,纔是國家安全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