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社論》中美共管 臺海可能更兇險
中國時報社論
中共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兼外交部長王毅與美國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在泰國會談,大陸希望美國管好「臺獨」、支持中國推進「和平統一」;美國希望大陸透過伊朗管好葉門胡塞武裝組織,爲中東戰火蔓延風險降溫。由雙方會談後發佈的新聞稿看來,會談長達12小時,但關鍵問題仍流於各說各話。美中對抗格局並未改變,臺海暫時的平靜並不表示兩岸相安無事。
中美仍陷修昔底德陷阱
美中關係在今年底美國大選前可望穩定,「王蘇會」確認拜習將於春天通話,雙方在軍事溝通、人工智慧安全風險與反毒領域的合作將會持續,海上軍事安全磋商機制會議將於春天舉行,接着將重啓美中戰區司令與國防部長等層級的溝通,美國國務院與中方外交部的對話也將繼續。拜登政府雖與中國激烈競爭,在臺灣問題上堅守「美國的一箇中國政策」,持續對臺軍售,但雙方互信已建立,關係可控。
不過,美國年底即將大選,幾乎確定前總統川普將獲得共和黨提名,與拜登再次角逐大位,他的全國性支持度明顯領先拜登,當選可能性較大。一旦川普上臺,勢必對中國進口商品課徵高關稅,美中關係可能劇變。大陸學者陳定定、朱信榮發表聯名文章,擔心川普若當選可能引爆中美間直接、緊張的分歧。《華爾街日報》分析,大陸若在貿易問題上做出讓步,川普對臺灣的支持也許會動搖,川普儼然一頭灰犀牛,迎面衝來。
拜登對臺灣的支持無庸置疑,臺灣大選前美國國會通過《國防授權法案》,爲臺灣軍隊提供資源,國務院覈准3億美元軍售案,金額不高,卻是拜登上任以來第12次,象徵性非常強。習近平與拜登會談時,直白要求美國「停止武裝臺灣」,拜登顯然「有聽沒有到」。但拜習二人都不希望兩國競爭關係失控,都希望臺海持續和平,在美中脆弱的「和平」共識下,臺海暫時無事。
脆弱的和平並不容易維繫,大陸永遠不會放棄統一的目標,而美國正面臨兩大前所未見的危機,一是內部政治尖銳分裂,愈來愈多美國人擔心爆發內戰;二是全球影響力式微,冷戰結束後所建立的「一超多強」超級霸權走向崩壞。當前僵持不下的俄烏戰爭與擴散中的中東戰火,正反映美國備多力分的困窘,也是美國希望中國出手「共管」中東危機的原因。美國全球影響力式微、中國影響力提升,「修昔底德陷阱」是美中關係揮之不去的陰影。
臺灣要取回兩岸自主權
隨着美中關係緊張,美國「疑臺論」方興未艾,《紐約時報》專欄作家紀思道的文章質疑臺灣政治領袖不相信大陸可能侵臺,民衆不願爲強化國防犧牲,國防預算佔GDP比例低於美國、以色列,義務役只恢復1年,98%能源靠進口卻要淘汰核電廠,自己製造安全困境。言外之意,臺灣不思自衛,只想靠美國保護。賴清德政府將更依賴美國保護,對美國的種種要求也只能埋單。
2024大選臺灣選民意向非常清楚:對兩岸統一心存疑慮,但不支持民進黨抗中、仇中,希望兩岸和平相處。美中在「修昔底德陷阱」前徘徊,美國把臺灣當成刺激、對抗中國的棋子。民進黨一味「倚美抗中」,臺灣已淪爲中美共商管理的標的,失去自主性。臺灣不想當棋子,就要取回兩岸關係自主權。
美麗島電子報公佈大選後首次民調結果,蔡英文總統信任度高達52.7%,執政滿意度比上次增加了5.7%,來到51.6%。蔡總統兩大承諾「堅持中華民國憲政體制」、「打破政黨8年輪替魔咒」都已實現,賴清德勝選讓她的信任度與滿意度雙雙飆高可以理解,但她歷史地位的確定仍差最後一步,也就是兩岸冷和平能否過渡到賴清德,爲兩岸關係正常化創造機會?
關鍵在蔡英文未來3個多月的作爲,她是否願意回到2016年就職演說中「處理兩岸事務善意不變」的立場?若有意願,兩件事可以做,一是盤點限制大陸進口產品清單,適度開放大陸產品進口;二是兩岸觀光旅遊迴歸市場機制。她若願意遞出橄欖枝,當有機會爲兩岸關係創造新契機,爲臺灣取回自主權,併爲自己確立歷史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