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社論》中美極端競爭 臺海危機白熱化

社論

美國總統拜登上臺被認爲是改善美中關係的「拐點」,但兩國高層外交官員首度在阿拉斯加會面,卻演變爲一場「沒有期待、絕不妥協」的尖銳言詞衝突及立場對立。兩強拉擡對抗態勢脈絡下,美方打破傳統,將臺灣這個「根本分歧」問題搬上臺面,儼然成爲兩大強權極端競爭」指標,臺海安全形勢將更爲脆弱。

美國直接挑戰中國紅線

美國國務卿林肯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阿拉斯加州安克拉治,與中共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楊潔篪及外交部長王毅進行2天3階段會議。兩大強權戰略競爭影響世界局勢走向,會談因此備受全球關注,雙方代表也承受沉重壓力,絕不能表現軟弱,落居下風,雖然各方都不預期融冰或突破,但也未預料會演變成劍拔弩張的火爆場面

美方對阿拉斯加會談勢在必得,除了重建美國全球主宰地位,更要爲拜登執政奠定堅實基礎。在國內部分,積極推動1.9兆美元的紓困方案,加速經濟復興,同時擴大執行新冠肺炎疫苗接種,早日脫離大流行威脅。同時,啓動凌厲外交攻勢,從「四方安全對話」(Quad)峰會,到與日、韓的外交國防「2+2」對話,透過加強盟邦與夥伴的合作協調,落實從「實力地位」處理對中共的戰略競爭。

美國國安團隊更是高姿態,將涉及中共主權、領土及統一的香港新疆及臺灣等議題納入議程,希望藉此遏止中共的「侵略威嚇」及迫害人權行爲,維護以規則爲基礎的世界秩序。以往中高層對話,最敏感的臺灣議題通常是在閉門會議中雙方各自重申立場,美方大都處於被動地位。而這次美方在會前就大肆宣揚,絕不迴避臺灣等「棘手問題」。從華府、東京、首爾到安克拉治,美國一路批判中共「削弱臺灣的民主」及強調「臺灣海峽和平與穩定的重要性」。

在高姿態取得優勢地位同時,美方又放話降低會談的重要性,表示阿拉斯加會面並非中共宣稱的「高層戰略對話」,而是「一次性」會議,主要在「盤點雙邊關係,會後沒有共同聲明,也沒有重大宣佈,甚至連客套飯局都免了。《紐約時報》因此分析,美方爲會談「設定了對抗性的氣氛」,註定會議難有圓滿結局。

面對面短兵相接時,美方開門見山直接挑戰中方不可逾越的紅線,雙方立即針鋒相對,甚至惡言相向,中方直陳美方「無端指責」,要求美國放棄動輒干涉內政,改一改「霸權行徑」;美方則堅持,中國在新疆、香港和臺灣的作爲,以及美國遭遇網路攻擊等不僅僅是內政而已,必須要明確、直接揭露。

最令人側目的當屬楊潔篪說,「你們(美國)沒有資格在中國的面前說,你們從實力地位出發,同中國談話」;美國不能代表國際輿論,西方世界也不能;以及大多數國家不承認少數國制定的以規則爲基礎的國際秩序。無論爲了「大外宣」或「大內宣」,中方几乎全面挑戰美國在戰略競爭的基本原則。

面對更強大的中共壓力

大陸國力或許仍不能與美國並駕齊驅,但已不再是吳下阿蒙,不願接受美國以上對下的態度,更反對拜登政府打着意識形態口號,拉攏各國圍堵中國。其次,中共企圖打破美國及西方國家壟斷世界秩序話語權。澳洲前總理陸克文解讀,中共的言詞更爲強硬、尖銳,反映出中國的信心,他們的時代已經來臨,美國及西方處於不可扭轉的衰退中,這似乎也應證了「東昇西降」的論調

世界權力結構及均勢不會因爲一次會議或一席談話而轉變,拜登政府壓制中國的策略,將遭遇更頑強反抗,中共的作爲可能更具戰鬥性、更專斷,逐漸不受美國的壓力制約,這個模式如套用在臺灣問題,美國對臺灣安全保證的約束力可能弱化兩岸關係及臺海安定將面對更強大的中共壓力。美國外交關係協會資深研究員卜威爾表示,不預期美中會因臺灣發生戰爭,但他會很憂慮。

雖然美中首度外交接觸火藥味十足,但雙方避免徹底破局,布林肯會後表示,這次會晤中共官員完成了兩大任務:表達美國及盟邦對中共一些行動的重大關切,以及展示美國的政策、優先順序及世界觀。

美國涵蓋軍事、外交、安全、貿易、科技全面性策略預定6月完成,目前正處於政策過渡期,阿拉斯加會談對政策形成有一定影響力,依趨勢分析,美中競爭升高將連動臺海安全形勢,民進黨政府必須思考,單向依賴美國保護傘將難以因應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