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社論》 三個怪象暴露全臺信心危機

中時社論

三個怪現象,暴露臺灣全面的信心危機。

現象一:一個藝人楊丞琳只是說到自己童年生活貧窮,吃海鮮奢侈,竟引起網路羣起攻訐,兩岸小粉紅跟小粉綠打成一團,臉書社羣不分知識分子還是市井小民,議論紛紛。可笑的是臺灣內政部也摻上一腳,拿來做哏圖。

罹認同上癮症 不自覺

現象二:臺北市長柯文哲站在市議會的備詢臺上,居然被一個市議員質詢,要他簽署「絕不投降承諾書」。柯文哲直接回她:「小朋友,你不要問這種無聊問題好不好?我根本不想理你」但小朋友不是無厘頭,而是呼應臺獨社團發起的「候選人應簽署不投降承諾書」活動。這是要所有縣市長候選人簽署的逼迫認同。

現象三:一個移民新加坡的臺灣企業家,回臺灣號稱要捐贈30億臺幣,宣佈要用10億在3年內訓練出300萬名協助區域防衛的民間勇士;同時儘速訓練出30萬名以上民間的神射手。

三個現象互不相干,卻共同顯現出一個臺灣最特別的內在心理構造:全面的信心危機,及其導致的認同危機。

心理學上有一個名詞,叫「認同上癮症」。那就是他們會不斷渴求他人認同,特別需要肯定,對別人的批評,特別在意,對別人的肯定,卻無法接收。處於一種極端自卑的負面情緒裡。這就是楊丞琳現象讓人感到悲哀的地方。

兩岸開放探親的30幾年來,民衆的情緒有過幾度的變化。早期臺灣的確比大陸富裕,在談論大陸時,總是懷着一種優越感,以一種歧視性的口吻稱「阿六仔」。然而曾幾何時,大陸的經濟不斷增長。現在北、上、廣、深幾個大城市的年輕人就業收入都比臺灣爲高,更不必說大陸的影視節目製作費用,往往是臺灣的10倍計。臺灣藝人赴大陸賺人民幣乃人性之常。不健忘的話,30年前不也是有許多大陸明星努力要來臺灣演出,討好臺灣嗎?

楊丞琳對貧困生活的描述,其實一點也不會傷害到任何人的自尊,因爲她只是在講述自己的成長,但內心有「認同上癮症」的人卻過度引伸,斷章取義,變成一種「反對全臺灣都吃不起海鮮」的集體情緒反應。人啊,是要有多缺乏自信,纔會將別人的自述,變成對你的嘲諷?爲什麼全臺灣有那麼多人,甚至其中有許多知識分子,竟也相繼在臉書發言,貼着海鮮照、蹭熱度呢?

不投降承諾書 超反諷

所謂「不投降承諾書」就更難堪了。它設定了一個前提:兩岸武力對戰,臺灣一定會失敗,敗到每一個鄉鎮都有解放軍,所以他們要求每一個縣市長、鄉鎮長參選人一定不能投降,要戰到最後一刻。

如果臺灣必定勝利,美國必定來援助,解放軍早就打退了,何需籤不投降承諾書呢?那些要人籤的都是長老教會、臺獨聯盟等獨派團體,他們在宣傳時總是說,臺灣獨立有國際支持,現在卻要逼迫候選人籤這種失敗主義的文件,這是多大的反諷!

曹興誠的民間勇士與神射手計劃更爲滑稽。先不要說300萬人這種吹牛數字,只問實際一點的:請問臺灣民間能合法擁有槍彈武器嗎?不能擁有,那要如何訓練?沒有武器怎麼當黑熊戰士?難道叫民間拿原住民的弓箭,或者遊戲的bb彈去作戰嗎?請問在政府指揮作戰的21萬正規官兵之外,這些民兵要聽誰指揮?縣市政府如果指揮不動,這些武裝分子到處搶劫,一如唐景崧組了臺灣民主國,10天后逃亡,留下士兵搶劫臺北城,誰來收拾?是要有多不信任國軍,多不相信政府,纔會讓人想組織民團呢?曹興誠計劃的真相,難道不是對政府的信心崩潰嗎?

是的,唯有對這個政府完全失去信心,纔會讓人民缺乏自信,缺乏到還沒作戰就要寫不投降承諾書,缺乏到民間想自己組民團上戰場,纔會讓網路上出現對一個海鮮的發言敏感到情緒崩潰。

面對這三種現象,蔡政府該檢討的是如何重建信心,而不是用網軍去打認知戰,再多的認知戰都無法重建人民的信心。當人民信心崩潰,還需要討論戰爭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