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社論》忍看疫情死亡三高現象

社論

新冠疫情從5月中出現大爆炸以來,單日確診人數一度高達5、600人,引發民衆高度恐慌,近日雖見下降,卻出現更令人擔憂的問題,那就是高死亡率、死後確診高,及年輕人死亡率增高的疫情三高現象

新冠疫情至8日累計死亡人數308人,值得注意的是,從去年疫情爆發至今年4月底,死亡人數共計12人,5月新增112人,6月截至8日止已高達284人,可見疫情致死速度非常迅猛。

人謀不臧導致醫療量能緊繃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專家小組召集人張上淳承認,本土疫情死亡率太高。臺灣的死亡率已攀高至2.8%,全球平均死亡率是2.16%,新加坡僅0.05%,相較之下,臺灣高得嚇人;此外,發病者從確診到死亡速度變快,上週統計平均經歷8.3天,這個數值與去年紐約疫情大爆炸時的天數差不多,但最新資料顯示,高達18%的死亡者是在發病後3天內就過世,情況更爲嚴峻。

快速致死,除了因爲死亡者年齡偏高之外,臺灣醫療量能緊繃,難以對確診者施以必要的醫療照護,恐怕也是重要的原因。在疫情大爆發初期,紐約等地也都是以高齡染疫及死亡的情況最爲嚴重。只是臺灣在疫情發生1年多後才爆發大流行,卻未做好準備工作,人謀不臧不可原諒

此外,是否傳播速度更快、殺傷力更強的新變異病毒已入侵臺灣,也須提高警覺。日前的萬華大羣聚已被證實是Alpha病毒(即先前所稱之英國變種病毒)所致,但印度疫情升溫後,臺灣不少自印度入境者,變異病毒是否悄悄跟着進入臺灣,必須小心。張上淳對此有所警覺,要求指揮中心加快基因定序的工作,初步報告主要還是Alpha病毒株。

另一方面,雙北基於本身確診者火化的統計數字高於指揮中心所發佈的死亡人數,質疑中央的統計恐怕有低報的現象。若果如此,那全臺每天的新冠死亡人數恐怕還要更多。更可怕的是,臺灣死後才確診的比例過高,以5月28日爲例,當天死亡人數爲19人,死後確診者爲9人,一半死亡者是死後才確診,這實在是非常罕見,尤其不該發生在號稱醫療普及而先進的臺灣。

新冠疫情嚴峻,不斷出現在家猝死案件,不但醫療院所、衛生單位和警方互相甩鍋的爭議事件越來越多,到現場處理死亡案件的員警因防護不足,陷入高度風險家屬也因未及匡列而染疫,甚至有向外傳播的可能。可知死後確診涉及的問題非常多,絕不可輕忽。

儘快找出社區隱形確診個案

臺灣疫情死亡新三高的另一個現象是年輕族羣死亡率提高。中央疫情指揮官陳時中看到20歲至39歲族羣確診比例升高至25.2%,有感而發說「年輕人防疫鬆懈」,引發年輕人不滿,認爲陳時中太不體諒年輕人必須外出討生活的壓力。

然而,年輕族羣確診率升高是事實,而且更可怕的是,死亡情況也益趨嚴峻。8日1位無慢性病史的30多歲女性,住院後僅6天就病逝。另有其他多位年輕的死亡案例,也是發病沒多久就過世了。有專家認爲,這些「非典型症狀」案例越來越多,將是臺灣抗疫的大挑戰。

指揮中心必須嚴肅面對疫情三高現象,尤其高死亡率問題,如果不是出現新病毒株,那麼,就代表臺灣潛藏的無症狀及輕症狀者太多,造成確診分母太小,纔會產生死亡率過高的問題。廣設社區篩檢站、儘快找出社區的隱形確診個案,應該是當務之急。

陳時中從去年就一直阻擋地方政府民間團體擴大篩檢,如今疫情十萬火急,終於願意放行。但除了補助之外,因應未來定期篩檢將會成爲疫後的生活常態,指揮中心應及早引進民衆快篩包等產品,並開放非醫護人員進行篩檢工作。普篩抓出的確診病例應立即隔離、就醫,指揮中心需有完整規畫

此外,基層醫師反映,重症及死亡大增與藥量不足有關,適用於不同族羣和病程的瑞德西韋類固醇單株抗體藥物等必須更快引進,降低第一線醫師錯過診治時間的風險。當然最重要的還是疫苗,請蔡政府以人民的健康爲念,盡一切努力趕快引進疫苗,別再放任無辜的人民無助地染病、甚至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