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社論》善用中華文化 敢對美國說不

中國時報社論

大陸土地是臺灣的264倍,人口是臺灣的65倍,GDP是臺灣的23倍,軍費是臺灣的16.5倍。自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播遷來臺,中共從未放棄「國家統一」的目標,但臺灣是一塊寶地,兩岸周旋75年,不但未失去實質獨立的地位,經濟表現更讓世界折服,人均GDP領先大陸約2.5倍,半導體產業與先進晶片製造能力是世界經濟運轉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成爲西方國家「挺臺」的重要理由。

中美關係決定臺灣命運

但不能否認,75年來臺灣的命運,從來不完全由自己決定,更多決定於國際政治,尤其中美的互動,過去如此,可見的未來亦復如此。民進黨即使不接受中華民國成立於1912年的事實,也不能忽略中華民國從1949年到1986年民進黨成立,30餘年間爭生存、求發展的歷史,其中有許多經驗值得賴清德團隊體會、擷取。

民進黨喜歡談臺灣主體性,但所謂臺灣主體或臺灣主權,主要滿足內部政治的需要,對外部關係意義不大。不但大陸不接受「臺灣主權」的存在,聯合國2758號決議文更認定世界上只有一箇中國,由大陸代表中國;美國雖然支持臺灣實質存在的現狀,但「認知」「一箇中國」,不承認臺灣爲主權國家,歷屆美國政府均依據《臺灣關係法》協助臺灣自我防衛。

美國原本已放棄中華民國與臺灣,但1950年韓戰爆發,美國體認到臺灣位居第一島鏈核心,是圍堵、制衡蘇聯與中國共產勢力的關鍵位置,杜魯門總統命令第七艦隊進駐臺灣海峽。70年代美國改採聯中抗蘇策略、90年代與中國「合作中有摩擦」、2000年美中聯手反恐、2018年進入美中大國競爭階段,將近3/4個世紀以來,臺灣始終是美國第一島鏈的戰略核心利益。更重要的是,臺美擁有共同的價值觀,臺灣生產的先進晶片美國不可或缺,「臺美關係堅若磐石」並非「大內宣」。

不過,近年中國經濟、軍力迅速崛起,中美大國競爭陷入「修昔底德陷阱」,執政的民進黨拒絕接受「九二共識」,面對2020年香港變局,對外「倚美抗中」、對內「抗中保臺」,兩岸關係急遽惡化,2027年大陸武力犯臺說甚囂塵上,臺海兵兇戰危。所幸2023年11月舊金山「拜習會」上,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表明沒有攻臺計劃,日前會晤前總統馬英九,更以「中華文化」、「中華民族」定義兩岸關係,期待兩岸交流恢復。不過,這並不代表臺灣就可高枕無憂。

嚴肅面對美國護臺能力

第一,管控大國競逐、避免衝突、建立護欄是拜登政府的政策,如果2024年美國政黨輪替,共和黨政府會有自己的中國政策,川普講得非常清楚,他當選後會與中國經濟脫鉤。第二,美中關係的本質是「競爭」,護欄是「管理」,由中美高層對話雙方拋出的議題與對話成果看來,兩國互信薄弱、競爭激烈、管理困難。第三,美國社會反中氛圍高漲,戰略學界保守派不斷倡議利用臺灣和中國打「消耗戰」、鼓勵大陸民衆推動「政權更替」。總之,美中關係隨時可能出現變局。

前總統馬英九日前在臉書大哉問:美國政府毫無保留地挺以色列,如果臺海發生戰爭,美國會如此毫無保留地挺臺灣嗎?這個問題十分嚴肅。馬英九隻從「意願」的角度提出質疑,但更重要的是「能力」的問題。一個簡單的對比,1995年臺海危機,美國出動兩艘航母就解除了危機,2022年、2023年大陸兩度發動環臺軍演,美國卻束手無策。如果「東昇西降」爲真,美國護臺的能力問題,就必須嚴肅面對。

臺美擁有共同價值觀與地緣政治利益;兩岸擁有共同的中華文化資產,美中兩強在「修昔底德陷阱」前徘徊,臺灣應扮演「煞車器」而不是美國「棋子」的角色。冷戰時代蔣介石總統同樣依賴美國,但他至少兩次對美國說不,第一次是823炮戰期間拒絕放棄金馬兩島,第二次是越戰期間拒絕美國部署核武,這纔是「堅持臺灣主體性」。善用「中華文化」資產、必要時對美國說不,是兩岸和平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