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社論》追殺中天和龍應臺的後果

社論

曾幾何時,在臺灣主張和平成爲一件需要勇氣的事。臺灣民主化超過20年,國際社會早已認同臺灣是一個成熟穩定的民主社會,但在亮麗的制度表象下,卻隱藏着陰暗面,民粹式認同的極端風潮,讓不同意見者不再被寬容,反倒被認爲是危害民主的特洛伊木馬。

30年前挑戰國民黨威權、近年著述被大陸查禁的知名自由派作家龍應臺,日前在臉書上發表題爲〈不管你說什麼,我反戰〉貼文,以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的奧地利爲例,談和平的美好、戰爭的殘酷,並未涉及國族、統獨與政黨認同,但這樣一篇軟性溫和的文章,卻在網路上引來鋪天蓋地的謾罵,指責龍是卑躬屈膝的投降派

鬧得沸沸揚揚的中天關臺事件,也可以放在民粹極端主義脈絡觀察。探究主張NCC應將中天撤照意見,不承認言論自由與新聞自由的絕對價值,認爲政治有權介入管理「假新聞」與「媒體亂象」,但誰有權力定義「假新聞」與「亂象」呢?可以定於一尊嗎?其實,他們並不關心媒體市場的健康、開放、永續問題,只關心媒體與民進黨路線的接近程度,希望最大程度打擊主張兩岸和平的媒體。

戰爭不能確保臺灣民主

諷刺的是,高喊抗中保臺」的極端主義,故意看不見臺灣社會不願打仗的民情,這也正是和平派主張的論述基礎。根據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最新的調查,只有25.3%的民衆支持爲了維護臺灣的尊嚴可以與中共打仗,而有66.7%的人不認同這樣的說法;即使極端派佔據論述上風,但其實多數的民衆也不認爲瀕臨衝突,只有22.3%的少數認爲按照現有局勢演變,兩岸會發生戰爭。

兩岸和平派主張反臺獨、反武統,因爲兩者都將招致戰爭,反戰並非投降,而是做好戰爭準備,但要用智慧處理分歧。追求和平的立場不應被污名化,民主社會不能只有一種聲音,更不能讓和平派投鼠忌器。事實上,正如同前述民調追求和平是多數共識,即使在綠營,也並不乏避戰的聲音。前國安會秘書長、民進黨智庫執行長邱義仁日前在美國喬治城大學視訊會議,迴應美方對兩岸會不會因臺獨而戰的詢問,坦言臺灣務實的政治人物,除非瘋了,否則不會推動臺獨。這位綠營政治教父民粹主義眼前,是否也是中共同路人

民主政治的本質是多元政治,絕非一言堂,當前臺灣社會最可悲的是,狹隘的族羣主義,高舉民族主義防衛性民主大旗,摧殘臺灣的民主運作。戰爭並不能確保臺灣的民主,在困難中堅持和平才能。在和戰命題下,極端主義一派主張要戰就戰,臺灣不怕打也打得過,但對於如何在兩岸軍事與經濟差距20多倍的硬實力障礙下取得勝利,卻沒有負責任的政策規畫,只打算亦步亦趨依賴美國保護,嘴巴說一句「就算剩一支掃帚也要跟他拚」,政治領袖有勇無謀,人民能安心嗎?另一派則繞了個邏輯圈子,主張抗中才能保臺,但抗中不等於戰爭,但試問,不斷對抗之下,兩岸社會民情激化,戰爭難道不會一觸即發?

大陸前景看好不想打仗

政治是一時的,隨着領導人的更迭和政黨輪替,會有不同的思維與政策,兩岸和平的深層力量還是在雙方的社會,兩岸文化同源生活習慣接近,民間情感並不難維繫,但在武統與臺獨的雙重壓縮之下,兩岸和平派都面臨無情輿論撻伐。

對龍應臺和中天的追殺,只是這場「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浪潮的一場小遊戲,從1949年兩岸分治至今,這類受害者早已不勝枚舉,兩岸關係於臺灣民主化後逐漸改善,人們曾經對兩岸中國人共享民主繁榮抱持希望,如今出現逆流,兩岸敵對深化,臺灣思想自由受到箝制,新聞、言論自由遭到踐踏,民主品質倒退。一旦和平派噤聲不語,臺灣的選擇空間就會逐漸縮小,最後留給臺灣人民的,便只有戰爭一條路。

對中共而言,眼前最重要的任務是順利完成「全面小康社會」,今年以來市場開放的程度不亞於鄧小平時代,全球新冠疫情對經濟造成嚴重的不確定風險,資金卻大規模涌入,推升了大陸資產價格,經濟前景看好。大陸並不想打仗,兩岸戰爭並非不可避免,決策者要有智慧,人民要冷靜,兩岸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