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烏聯合考古隊“重寫”絲綢之路傳奇古城歷史

新華社北京1月10日新媒體專電(記者屈婷 楊健翔中國考古學家首次在境外絲綢之路沿線開展的規模最大的考古項目——烏茲別克斯坦明鐵佩遺址中烏聯合考古發掘,“重寫”了古代中亞城市歷史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學論壇·2016年中國考古新發現”10日在此間宣佈,這一成果入選首次設立的年度國外考古新發現”。

社科院考古研究所長王巍評價說,新發現的明鐵佩大型城址爲尋找以出汗血寶馬而馳名於世的大宛國首都提供重要線索,也是中國考古學走出國門走向世界的重要開始。

明鐵佩遺址位於費爾幹納盆地東南部,距今約2000年,正處於西漢張騫通西域的時期。中烏聯合考古發掘從2012年開始,先後進行過5次發掘。

2016年度最新的考古成果顯示:明鐵佩古城並非遊牧者的臨時戍堡,而是具有豐富文化層的大型城市。特別是通過確認的東、西、南、北四面城牆發現的外城,將原本500 800米內城遺址擴大到約2100 1300米,從而一躍成爲公元前後,費爾幹納盆地內面積最大的古代城址。

烏茲別克斯坦明鐵佩遺址中烏聯合考古隊中方隊長中國社科院考古所漢唐研究室主任朱岩石說,明鐵佩古城外城的發現和範圍確認,不僅廓清了自上世紀五十年代以來考古學界關於明鐵佩古城外城的種種推測和分歧,而且對於進一步瞭解明鐵佩古城的性質,及其在費爾幹納盆地乃至於整個中亞地區絲綢之路古代城市化進程中的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此外,2016年度中烏聯合考古隊還在內城南城牆內,發現併發掘了一處手工業作坊遺蹟;發現併發掘了明鐵佩古城內城西城門遺蹟;在外城東牆附近發現了一處墓葬區,並清理了其中一座完整的墓葬。

這些重要考古發現,與2012至2015年度考古發現和研究清晰地再現了明鐵佩古城的原始風貌:它佔地頗具規模的外城,內城擁有功能完善的城牆、城門、馬面城防設施,城內外有規模宏大的大型建築和道路系統,也有建築格局清晰、功能完備的手工業作坊區,而墓葬區則進一步擴大了古城文化的內涵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特有的“洛陽鏟”鏟探技術精準測量技術、計算機成圖與數據分析軟件有機結合,成爲這座古城“重生”的關鍵。“不僅僅是烏方考古學者、海外的考古學者基本上對於地面有遺蹟可循的古代遺址能夠定位發掘,但對於地面沒有任何跡象的地下遺蹟如何定位發掘,頗感困惑。”朱岩石說,正是中國考古學人利用自己的特長,取得了中烏雙方都非常滿意的成果。

“對烏茲別克斯坦明鐵佩遺址的合作發掘與研究,將會是一個長期的工作。”朱岩石說,未來將建立該區域內古代文化的考古學譜系編年,同時還需要開展較大範圍的調查工作,對費爾干納地區的古代遺址進行系統地調查與研究。

(原標題:中烏聯合考古隊“重寫”絲綢之路傳奇古城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