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研院攜手中醫大合成胜肽分子 有效抑制胰臟癌細胞轉移

胰臟癌確診時,通常約有80%患者腫瘤細胞已發生轉移,增加治療難度。中研院攜手中醫大研究團隊,破解胰臟癌細胞訊息傳遞機制,併合成多胜肽分子,可以阻斷致癌訊號傳遞,抑制癌細胞的生長與轉移。實驗顯示能有效延長胰臟癌小鼠壽命,而且不會影響正常的免疫反應

該研究是由中研院院士李文華帶領基因體研究中心中國醫藥大學新藥開發中心的跨機構研究團隊,成果已於本(3)月初發表在國際期刊科學轉譯醫學》(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

李文華帶領的研究團隊曾於2015年發現,胰臟癌腫瘤細胞的細胞膜上會出現大量受體「IL-17RB」,與配體相互結合後,便會啓動一連串反應,刺激細胞增生或轉移。團隊據此研發抗體藥物,藉由減少IL-17RB與配體「IL17B」結合機會,降低癌細胞轉移機率

中研院基因體中心胡春美研究員表示,研究發現,IL-17RB不僅出現在癌細胞上,也會出現在正常免疫輔助型T細胞(Th2)上,而且免疫細胞若缺乏IL-17RB,反而影響免疫訊息傳遞,導致人體容易受微生物感染。因此,最佳治療方法是瞭解IL-17RB於癌細胞與免疫細胞上的差異,再發展標靶藥物。如此一來,可在不影響患者免疫能力前提下,同時防範癌細胞擴散。

經過多年反覆驗證,研究團隊終於成功破解IL-17RB的致癌機制,併合成出一種多胜肽分子,可有效解決上述難題

論文第一作者、中醫大吳恆祥助理教授解釋,不同於免疫細胞,在胰臟癌細胞表面大量出現的IL-17RB,容易兩兩結合,形成同質雙聚體。當同質雙聚體遇到配體IL-17B後,就會召喚激酶「MLK4」,催化蛋白質磷酸化,有如按下開關般,啓動後續一連串致癌訊號。研究團隊設計出的多胜肽分子是一組胺基酸序列,可在細胞內特定位置取代激酶MLK4,與受體IL-17RB結合,阻止激酶與受體交互作用,藉此阻斷癌化訊號傳遞。

研究團隊表示,此多胜肽分子可以在胰臟癌細胞內找到正確「鑰匙孔」並事先「卡位」,防止激酶MLK4前來「解鎖」啓動反應開關;相較於先前研發的抗體藥物,治療更爲精準,不影響患者免疫力。實驗結果顯示,罹患胰臟癌的小鼠若施打此種胜肽分子,癌細胞轉移至肝臟肺臟的機率大幅下降,壽命也因此延長。未來團隊期望能繼續深化研究,研發出效果更穩定的小分子藥物,協助胰臟癌患者進行標靶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