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車市度寒冬 汽車舊換新補助 各界籲延長

汰舊換新政策購車佔比

汰舊換新補助政策,大幅減輕庶民購車的負擔,活絡車市,各界齊籲延長實施。圖/陳信榮

新冠肺炎疫情重擊車市,各界呼籲,政府應透過延長汽車汰舊換新減徵貨物稅方案實施,爲臺灣車業「紓困」,並可收到減輕民衆負擔、刺激消費活絡經濟、增進整體稅收等多重成效。

汽車業人士分析,疫情初期,民衆減少搭乘大衆運輸工具,改爲自行駕車,促使今年第一季國內新車銷量成長;然隨疫情拖長、擴散,疫情推助的買氣已快速消退。

4月新車領牌冷 減雙位數

監理所的新車領牌資料來看,4月前20日的新車掛牌僅1.29萬輛,不僅比去年同期減少16.9%,更比3月同期衰退高達33%,加上總體經濟不振,導致景氣低迷。

此外,汽車供應鏈也大受疫情影響,如福特六和汽車因零組件來自歐洲各地,面臨缺料問題生產線被迫停工至少一週;臺灣最大的車廠國瑞汽車,則因爲中東地區疫情嚴重,外銷訂單減少,故從5月4日到18日產能將減半調節。

國內車廠今年初才因大陸缺料的問題,出現減產停工的狀況,現好不容易復工後,又將可能面臨歐美進口零件供應不足的危機,新車無法按計劃生產供應,都爲今年車市走勢投下變數

政府因應疫情衝擊,擬定相關紓困方案提供各產業補助之際,對於協助汽車業度過疫情寒冬,業者建議,政府可思考從減徵汽車貨物稅、牌照稅作法,來減輕民衆買車經濟負擔,並達到活絡整體經濟消費的成效。

畢竟疫情來襲,多數人的收入都受到影響,因而減少消費;減稅,則是公認最有效的刺激消費手段。根據電子媒體公佈的民調,47.1%的民衆認爲疫情對自己的收入有影響;而在不同的紓困方案中,41.1%的民衆認爲減稅是最有效的紓困措施。

但減稅、免稅牽扯的修法工程浩大,近期紓困車業可行性最高、討論度也最高的作法,即是「延續汽車汰舊換新5萬元的補助」。

政府自2016年開始推動汰舊換新減徵貨物稅的政策,針對購買汽車、機車車主,在換購新車前後半年內報廢或出口原本的舊車車齡六年以上汽車、四年以上機車),都能享有汽車5萬元、機車4,000元的貨物稅減徵優惠。

政策帶旺產業 締造多贏

根據財政部資料,2016~2019年6月間平均有31.8%的汽車車主使用汰舊換新政策購車,可見此政策確實成爲民衆購買新車、汰換舊車的誘因。尤其在現在各行各業受疫情影響之際,此舉無疑是雪中送炭,幫人民省了荷包

根據工業局資料,汰舊換新補助政策實施的四年間,政府的貨物稅收入雖減少,但政策帶動的新車銷售量,反而增加政府從車廠課徵的其他稅收,如營利事業所得稅營業稅關稅等,國庫在四年內增加高達1,057億元的稅收。

此外,汰舊換新政策亦帶動汽車產業產值提升,包含上游(如鋼材樹脂橡膠、零組件)、整車廠及下游(銷售服務、物流、保險)等共2,115億元,顯見汰舊換新政策在整體經濟上的幫助,不只民衆有感享受5萬元的貨物稅折扣,更帶動周邊、上下游產業景氣,提升整體經濟環境,可謂多贏的決策。

現值立院第一會期,也可觀察到立法委員們不分黨派,相繼提出汽車貨物稅減免的法案,可見此議題已成爲朝野間的共識,各界皆希望能將減徵貨物稅對促進產業經濟的效果延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