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核航母研發及遠洋採油 中國致力打造海上核電站

海上核電站提供穩定能源奠定海洋資源開採基礎。(圖/翻攝自大陸網站

大陸中心綜合報導

中國近年致力工業發展,爲推動遠洋油氣資源開採與水面艦船核動力技術發展,已將海上核電站列爲《十三五規劃》中(大陸2016年到2020年發展國民經濟的規劃)。預料海上核電站的完成,不僅能幫助取得遠洋天然資源,更能助力於核動力航母的研發。

所謂的海上核電站也被稱爲海上核動力浮動平臺,中國國防科工副局長國家原子能機構副主任王毅韌指出,中國要建設海洋強國,對海上資源的開採非常重要。目前海上作業能源取得方法是帶着柴油發電機,但卻相當費事,對海洋環境也不好。此外,未來一些大型船舶,也需要海上核動力。而海上核動力浮動平臺可以解決這些問題,應用前景廣闊。

目前中國國家原子能機構組織行業權威專家已進行多輪論證,確定採用成熟技術改進的方案以建設海上核電站。王毅韌透露,該方案是用現在陸地上使用的小型反應堆,改造後用在海上。爲求加快進程,在自主研發的同時,也與俄羅斯商談合作。王毅韌說,該平臺建成後,預計將率先用於海上石油勘探天然氣開採等領域

美國第三代核動力航母「福特號」。(圖/翻攝自Cnet)

除此之外,在「十三五」期間,中國也將加強乏燃料後處理的技術攻關。事實上,早在上世紀80年代,大陸就確定了核燃料「閉合循環」和「核能發展必須相應發展後處理」的技術路線,但因尚未具備建設大型後處理廠能力,便因此國家設立乏燃料後處理科研專項

王毅韌表示,在後處理產能方面制定了三步走計劃。一是建設每年60噸規模後處理中試廠,目前已經完成;二是要完成每年200噸規模後處理示範工廠的建設;三是實現每年800噸的工業規模後處理能力。在自主掌握大規模後處理技術之前,將籌劃法國合作建設一座800噸級後處理廠。

▼中國將花費共430億人民幣批量建造20座海洋核動力平臺。(圖/翻攝自環球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