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機遊戲售價歷經15年凍漲 SONY終於開了漲價的第一槍
隨着次世代主機接連問世,遊戲定價也成爲玩家關心的焦點。雖然現在Xbox Series X和PlayStation 5都將3A級遊戲售價訂在約70美元(約新臺幣2,000元),但根據彭博社報導,Sony高層其實曾考慮將獨佔遊戲的定價拉到更高,以應對通貨膨脹及3A遊戲開發成本的提升。
彭博社分析,1990年代任天堂曾將部分卡匣遊戲定價爲60美元,然而PS改用光碟做爲儲存媒介後,降低了成本,50美元成爲旗艦遊戲的標準,直到2000年代中期,才又漲回60美元水平,至今大約有15年沒變動。
今年由於新主機發表,終於有遊戲商開了漲價的第一槍。《NBA 2K21》在PS5與XSX的定價爲69.99美元,比舊主機版本的定價多了10美元;連帶也促使索尼在今年9月訂出PS5遊戲的價格標準,確定爲49.99美元(約1,430元)至69.99美元間。因此一些即將在新主機亮相的3A大作,例如索尼《惡魔靈魂 重製版》,或是動視《決勝時刻:黑色行動冷戰》,也都把定價設在最高的69.99美元。
雖然新主機遊戲價格已調漲一波,但彭博社在報導中披露,其實索尼原本計劃將獨佔3A遊戲提升到更高價位。跟媒體談到漲價計劃時,一些遊戲高層要求匿名,「這顯然是認識到此舉並不受到(玩家)歡迎。」
關於遊戲調漲的論述,主要是圍繞在通貨膨脹及開發成本提高。15年來,美國等先進國家經濟持續成長,雖然偶而遭遇亂流,但仍呈現溫和通膨。至於遊戲開發成本,遊戲產業研究機構IDG諮詢公司總裁大崎義雄轉述業界看法,同樣是娛樂產業,不管是電影票、或是有線電視訂閱的價格,這10多年內都有調漲,「而遊戲製作成本增加了200%~300%。」因此遊戲價格多年未調整,其實並不合理。
外媒SVG評論指出,目前遊戲價格事實上反應的是消費者期待,而不是製作成本現實,但玩家長期以來已習慣60美元左右的遊戲定價,大幅調漲可能引起消費者反彈。現在開發商普遍採用DLC(追加下載內容),或是季票、戰利品盒之類的方式,擴展遊戲的收益。
另一個策略則是訂閱制,例如微軟的Xbox Game Pass,約每月10美元的價格(臺灣爲每月320元),就能玩到上百款微軟發行的遊戲;索尼則是讓訂閱PlayStation Plus的玩家,可在限定期間獲得免費的「每月遊戲」。在遊戲漲價不易的狀況下,訂閱制對擁有平臺的遊戲商而言,多少能回收部分開發遊戲的投資資金。
更多鏡週刊報導《鬼滅》伊之助聲優初次獻聲BL作 《異邦人》配音全迴歸品質有保證網友自稱「爲鍾明軒報復」盜錄《鬼滅》 木棉花發表聲明宮崎駿沒看過《鬼滅》不care票房 「我只是個撿垃圾的老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