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兩岸一線濱江建築 嚴控建築物高度和麪寬

黃金三角區 西十公里:近代廣州 中十公里:現代廣州 東十公里:生態廣州 製圖/杜卉

羊城晚報記者 趙燕華 通訊員 穗國規宣

今後,珠江兩岸一線濱江建築將嚴控招牌廣告牌,濱江一線建築高度和麪寬都有嚴格控制,以形成“前低後高,錯落有致”的豐富空間層次。近日,廣州市國土規劃委發佈了《廣州市建築景觀設計指引》(下稱《景觀指引》)成果,在用地設計條件、規劃審批階段中對建築方案進行引導,其中還提出,儘量避免興建單獨式的過街天橋步行連廊,也不推薦在禁建區街道公共空間設置機動車停車、圍欄圍牆、獨立廣告牌、自動公共廁所等。

據瞭解,《景觀指引》的內容共8類16項。在實際應用中,《景觀指引》將作爲指導城市設計、編制城市設計導則的指引和政策依據,並組織制定城市重點風貌保護區域巡查制度,發揮規劃引領作用。

城市高度: 簇羣式地標建築 統領城市天際線

《景觀指引》提出,秉承傳統山水格局,充分結合廣州的人文要素及歷史景觀特色,賦予城市個性化的空間形態特徵,塑造完整的、特色鮮明的城市天際線,反映城市建築文化發展脈絡。

通過簇羣式地標建築來統領城市天際線。原則上臨湖泊等自然水面、綠地廣場、山體等開敞空間以及重要道路、文保單位、歷史建築的建築單體應按前低後高原則控制建築高度,其中一線建築高度原則上應少於建築退讓開敞空間和保護建築的距離,並嚴格控制建築物的面寬,形成“前低後高,錯落有致”的豐富空間層次,結合夜景照明,豐富人們對城市天際線的感知和體驗,推動城市天際線控制的規範化。

《景觀指引》特別以珠江濱水建築作爲範例,建築風格多樣,以塔樓爲地標塑造天際線,同時濱江建築前低後高,營造豐富濱江簇羣式天際線,高低錯落,富有節奏。

城市緯度: 公共空間嶺南風 不推薦流動公廁

《景觀指引》提出,注重良好公共環境的營造。提高公共空間覆蓋率,依託一江兩岸,建設高品質的濱水空間。提升公共空間的綠化品質,突出嶺南風格,傳承騎樓、嶺南園林等適應氣候、地理環境的建築形式與空間組織方式。

推廣綠蔭廊道和綠蔭廣場設計, 注重街道交通功能、城市智慧管理功能與市民活動空間環境一體化設計;引入多樣化的公共空間元素,突出街道人文特徵,實現複合街道功能,以促進街區發展。

《景觀指引》推薦首層公共功能空間。不推薦在禁建區的街道公共空間設置:機動車停車、圍欄或圍牆、獨立廣告牌、自動公共廁所等。

同時,適度開放首層人性化公共空間。鼓勵辦公商務區建築在首層設置零售、大廳、餐飲、康體設施等活躍的功能,代替或削減大型的商務大堂等私密性功能空間,以提升行人公共空間體驗。在行人尺度界定線以下鼓勵通過設置騎樓、底層架空以及通透玻璃等設計手法,適當提高臨街外立面的通透性和視覺連續性。

要貫徹海綿城市建設理念。通過整合地塊、街道、城市公共開放空間的綠地形成綠廊,提供雨水調節空間,實現雨水過濾和滲透,發揮水道傳輸作用排放至河道。

城市交通: 推廣密路網設計 建舒適步行系統

《景觀指引》提出,構建安全舒適、通達的步行系統,高品質慢行交通提升舒適的步行體驗。因地制宜推廣街區制和窄馬路、密路網設計,形成層級清晰、功能明確、方便快捷的道路體系,便於提升行人過街的步行體驗以及城市交通的安全性。鼓勵綠色出行,規範自行車道及停放設施的設置,完善城市慢行系統。

步行連廊和天橋等應結合人流量大的設施或建築設置,除跨越快速路或城市主幹道外,儘量避免興建單獨式的過街天橋或步行連廊。鼓勵將街區內步行空間連續化和對公衆24小時開放,形成整體、宜人和便捷的步行系統。屬於公共開放空間的步行連廊和天橋可不計入容積率和建築密度。

步行空間應按照地下、首層、地上跨越等進行分層控制設計,通過遮陽擋雨設施和易達的人行垂直交通、無障礙設施、景觀小品等人性化的設置,提高街道層的步行空間體驗。

推行人性化的道路交叉口設計。城市次要道路及支路推行小轉彎半徑道路設計,通過緊湊的設計既保證城市車行交通的微循環,又縮短人行過街的距離,提高人行的安全感和舒適度

倡導出入口功能性分類佈局。停車場(庫)出入口應當設置緩衝區間,緩衝區間和起坡道不得佔用規劃道路,起坡道盡量在建築內部設置,閘機不得佔用規劃道路和建築退讓範圍,入口閘機宜設置在入口坡道底端。

廣告標識: 不影響建築形體 不覆蓋形象特徵

根據《景觀指引》,政府機構、學校、指定的風景名勝區、重要文物古蹟、紀念碑或地標建築場地、主要城市街道或風景街區沿線、高快速路兩側及入口、人行天橋外不得隨意設置廣告標識。嚴控珠江兩岸一線濱江建築設置招牌廣告牌,形成精緻的濱江城市景觀。

《景觀指引》還引導規範的建築標識、招牌、廣告牌設計,建築標識的設計應考慮與建築整合、指引清晰化、科技化併兼具藝術性,達至城市公共空間的藝術化、景觀化。應注重對建築標識的精細化合理設計,其材質和配色應與建築本身的材料和配色相和諧,一般應該結合建築立面進行設計,設置在建築的輪廓線以內,不應影響建築的形體,也不應覆蓋建築或模糊建築的形象特徵。主要牆體標識、窗戶標識及垂直突出牆面的標識應設置在建築指定標識區。

同時加強建築場地的一體化及無障礙設計。統籌建築退界區與街道空間,其場地高程、無障礙設施、景觀等應進行精細化設計和管理,做到統一、協調和人性化。加強道路附屬設施、臨街界面、公共藝術品等的景觀一體化設計,使街道空間和建築退界區形成連續、有機的整體。

《景觀指引》提出,要充分考慮亞熱帶氣候環境的建築通風、遮陽效果,採用綠色低碳的設計技術和策略,優先選用本土、環保、可再生循環和再利用的建築材料,合理設置立體綠化,改善人居環境與微氣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