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人們應衝破西方媒體報道框架重新認識中國――訪《僞聖美國》作者米夏埃爾・呂德斯

新華社柏林6月3日電 專訪:人們衝破西方媒體報道框架重新認識中國――訪《僞聖美國作者米夏埃爾・呂德斯

新華社記者張遠 張毅榮

“在西方媒體的報道框架下,少有對中國客觀、分析性的報道,人們應衝破這些固有框架重新認識中國。”德國作家米夏埃爾・呂德斯3日在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說

呂德斯是德國知名作家、媒體人,曾在中東常駐生活,在敘利亞大馬士革學習阿拉伯文學,並在柏林學習政治學。他近期撰寫的德語著作《僞聖美國》披露了美國等一些西方國家媒體和政府、資本之間的關係,深受讀者歡迎。

呂德斯介紹,西方媒體多爲私人所有,服務對象權力財富精英,通過構建報道框架、設置報道“濾鏡”,進行具有傾向性的報道,包括時常將複雜的政治議題刻意極化爲“好人”與“惡人”的爭鬥,扭曲真相。

“這是錯誤思維方式,也是危險的思維方式。這是鼓勵煽動對抗,基於暴力外交下的結果,不利於人們增進對各方瞭解。”呂德斯說。

在《僞聖美國》一書中,呂德斯列舉了美國媒體近些年對中國新聞的不少失實報道。他認爲,中國作爲崛起大國,天然成爲美國利益集團和政客的攻擊對象,這種攻擊操作便利且代價很小。

呂德斯揭露,攻擊中國的策略是一些公關公司遊說公司設計的,其中包括較爲著名的奧唐奈合夥公司。“我們看到美國不斷拋出新的涉華議題,比如香港新疆等,以吸引媒體的注意力。”

“在許多(西方)涉華報道中,我們看不到客觀的討論或批評,而是(對中國的)妖魔化。”呂德斯說,“我們很難找到幾篇能夠理性分析中國國情文章,爲什麼?這就是因爲報道受到了利益集團的框架限制。”

呂德斯說,此前攻擊中國符合特朗普政府和共和黨利益,他們將中國作爲美國國內政策失誤的“替罪羊”。拜登政府上臺後仍然不易改變這種狀況,因爲一旦改變對華策略,就會在這種極化敘事中被貼上“對華軟弱”的標籤

談到《僞聖美國》的寫作目的,呂德斯表示,他希望歐洲媒體以及各國政府能夠保持獨立思考的能力,打破框定的認知,跳出美國的陰影

呂德斯說,特朗普政府先前奉行“美國優先”政策,歐洲政要和媒體對其均持批評態度。而在拜登政府上臺後,歐洲出現了盲目的釋然和樂觀,認爲跨大西洋關係會得到極大的修復,但實質上這是錯誤的判斷。

呂德斯認爲,如果德國和歐洲輿論仍然不能跳出美國設置的所謂“主流敘事框架”,繼續選擇與中國和俄羅斯強硬對抗,那麼歐洲的外交政策步入歧途,逐漸失去自身的實力影響力

“我們需要更多的人,更多的公衆人物致力於不同文化和不同國家間的對話。”呂德斯說,“從長遠來看,我們需要合作而非對抗。這是我想傳達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