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用大數據不宜“看人下菜碟”

消費合法權益的保護不能僅限於用戶數據的安全應用,職能部門還應將監管深入至算法機制層面,督促互聯網企業不斷優化大數據算法,堅決杜絕大數據技術成爲損害消費者合法權益的幫兇,營造風清氣正、公平透明的市場環境

打車APP是移動互聯網時代產物,相關運營商以APP爲平臺,以手機介質,以數據爲牽引,高效對接出行乘客與運營車輛,實現了需求與服務的快速匹配、人與車的良好互動,便利了羣衆出行,提高了司機收入。短短几年,打車APP已經發展成消費者手機中必不可少的功能軟件之一,並重構城市交通出行業態,對改善交通運行效率助力經濟社會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

此類新興服務本該隨着技術進步、產業升級而同步優化,然而,讓人意外的是,有些打車APP運營商通過大數據的運用,動起了“看人下菜碟”的腦筋

商家檢測獲取用戶手機型號價格信息後,運用大數據算法對用戶消費能力進行分層單方面判定用戶消費意願,然後有針對性指向性傾向性地分層推送高價服務或產品,並制定出差異性價格,在“不動聲色”中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

大數據算法下的“看人下菜碟”實際上是“看數據下菜碟”,消費者所能獲取的服務、所要支付的價錢,早就暗中被自己的數據定了位。普通消費者難以敏銳洞察其存在,不知不覺中就成了任由商家宰割的羔羊。消費看似自主選擇,價格看似公開透明,實則是消費者在知情權選擇權無法得到充分保障的情況下,被動接受的有關推送。

通常來講,在確保消費者合理知情權、尊重消費者自主選擇權的前提下,企業、商家爲消費者提供附加值更高的服務或商品,以獲取更高的利潤,在市場交易行爲中本無可厚非。但是,如果串聯服務與需求的平臺濫用大數據算法,背離了對消費者一視同仁、坦誠相待的誠信經營理念,向高價手機機主有傾向性地配置高價服務,就在客觀上剝奪了消費者對服務的自主選擇機會,這一無異於強買強賣的做法,自然不能贏得消費者的認可,會損害平臺好不容易積累的口碑,無異於玩火行爲。

對這一現象,相關打車APP企業應深刻自省,自覺維護消費者合理知情權、選擇權,謀求企業的長遠穩健發展。同時,相關職能部門也應引起重視,對消費者合法權益的保護不能僅限於用戶數據的安全應用,職能部門還應將監管深入至算法機制層面,督促互聯網企業不斷優化大數據算法,強化優質服務供給,合理公開平臺信息,堅決杜絕將大數據技術變爲損害消費者合法權益的幫兇,營造風清氣正、公平透明的市場環境。(雷雨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