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傳真-臺灣的公關產業走入困境了嗎?

根據日前產業的調查可以發現,臺灣公關產業的營收經營型態都進入了轉型期,前陣子跟幾位大學教授傳播系的老師討論時,發現學校的學生越來越對進入公關產業興趣缺缺,而最近也因爲跟一些企業主討論輔導案的時候發現,以往企業主是沒有預算或意願不強,纔不找公關公司協助,但現在卻是因爲類似的工作有更多公司可以做,而不需要去分開外包

還記得筆者當年讀書的時候,最想做的事情就是幫企業做行銷規劃,等到出了社會在到政大進修時,纔有機會把公共關係學理實務結合。而那時唯一在北部專攻廣告公關的碩專班,就非世新大學莫屬,直到多年後仍慶幸自己研究的和創業工作的方向,還有一定關聯,其中就包含了公關領域。但那時所用的理論雖然很有意思,卻也不容易被重新建立新的論述。

公關產業過去的發展,跟媒體訊息需求有相當程度的連動,也跟企業危機處理有着脣齒相依的關聯。當媒體需要品牌端的訊息時,代理企業負責提供資訊的公關公司,從最淺層新聞稿製作撰寫,到記者會活動舉辦的整體細節安排,都替企業省了不少力氣,也讓媒體即時且滿足資訊作爲報導的需求。

而危機處理更是公關公司作爲防火巷的重要角色,不論真相爲何的即時迴應,或是釐清後的聲明稿、甚至道歉方式,都有其專業流程及作爲,一般企業很難常態編制一個團隊來進行運作。但以下四個原因,卻也導致部份公關產業的獨特性被取代:

一、社羣媒體興起,企業重視傳統媒體的必要性降低,而記者也更容易直接跟企業端取得資訊,而不一定要透過公關公司系統

二、媒體產業的「付費模式」越來越多,企業對於依靠專業公關活動操作獲得媒體曝光的必須性降低,而轉向直接購買廣編新聞的比例增加。

三、公關公司越來越強調社羣經營代操作的服務,但是更多熟悉社羣平臺網路廣告的公司卻也能以更好、更快甚至更便宜的方式來提供服務。

四、公關公司具備或提出自有的獨特專業理論架構較少,除了當年的賽局理論、公關四模式,或是沿用傳播溝通模式,近年來臺灣不常見到新的模式提出而且被驗證。

筆者自己也曾擔任企業公關主管,也在活動公司任職過,甚至連當年碩專班也是研究「公共關係、事件行銷、節慶行銷」,深刻體會公關產業過去作爲媒體與品牌橋樑的必須性,卻也看到這些年公關產業轉型上的困境。雖然當年公關三學派中,也有將公關視爲品牌及整合行銷傳播的關鍵,但前提是操作的公司真的擁有足夠的專業知識能力。品牌理論自有其系統,像是「品牌再造十字架」等概念,並不是單純的用媒體曝光來解決品牌的問題。而另一方面,現在傳播理論的話語權又多被數位領域的專家給立足了。

事實上現在不少成功而且有代表性的公關公司,像是先勢集團,都能在多面向的服務上提供並滿足客戶跟媒體與消費者的關係建立,但有些逐漸經營吃力的公司,代發新聞及社羣操作成了主要的服務內容,卻越來越難取得企業長期或是金額較高的合約,甚至是信任度

其實當環境越不好,品牌端越需要公關領域的協助,但誰擁有合適的服務模式與資源,以及足夠的能力幫助品牌,甚至自己本身也能與時俱進,建構專業的知識服務能力,纔不會讓本來擁有高度的公關產業因爲時代衝擊,而成爲只能舉辦執行活動的任務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