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談報志願:成績很好可優先選擇大學
很多考生和家長,都希望孩子去大城市發展,如果要去大城市發展,前提是要去大城市讀書。因此填報志願時,一個關鍵問題,就是要看心儀的大學在哪座城市。什麼城市最受歡迎呢?一般有三個視角,即經濟視角、文化視角和行政級別的視角。所謂經濟視角,主要是看這座城市的經濟發展是上行模式,還是下行模式。經濟上走上行模式,意味着城市有活力,也意味着大學畢業前後的實習和就業機會更加豐富。相反,一些大學,地處經濟落後地區,進了大學門,就知道未來不在當地就業。從文化視角看,要看這座城市的文化底蘊如何。當然,大學是不是有歷史,名牌大學有多少,也是一個重要的考量。比如北京、上海、南京、武漢等城市,教育資源相對豐富,也是大多數考生心儀的城市。從城市的行政級別視角看,雖然不很準確,但容易判斷。對一些家長來說,地級市的大學,不如省城的,而省城的不如北京或上海。這個觀點顯然是不全面的,不準確的。
好的大學,可能在一個經濟發達城市,文化資源豐富的城市,但也有很多特例。如果考生心儀的專業是“三海一核(海運、海防、海洋、核技術)”,你上不了西安電子科技大學,也上不了西北工業大學,那麼哈爾濱工程大學,就是一個“性價比”很高的選擇。同樣,雖然不在北京和上海,但學習經濟學,可以選擇廈門大學和四川大學,雖然這兩所大學都不在超一流城市內。同理,如果成績中上,卻不拔尖,那麼也可以選擇湘潭大學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等,雖然學校不在省城,但實力不俗,特別是其核心學科非常了得。城市與大學不相匹配的現象,不僅我國有,外國也有很多。如牛津劍橋不在超一流城市,耶魯、普林斯頓也都在小城鎮。因此,那種以地理位置來判斷大學的資源優勢,也是有失偏頗的。耶魯大學管理學院院長曾經告訴我:“雖然我們的管理學院建校不久,也在小城市(紐黑文市),但我們的學生照樣可以到華爾街實習,因爲我們有很多朋友。”這就是事在人爲。因此,大學與城市,有匹配處,也有不匹配處,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對待,不能人爲地加以對立。
一般而言,考生和家長在做城市與大學的選擇時,需根據高考分數做決定。成績好的與成績一般的,也要區別對待。
對於成績很好的考生,要優先選擇大學。畢竟,學校的層次越高,擁有的學習、就業和發展資源就越豐厚。一流大學,老師多、水平高,教育的福澤,自然就多。成績很好的考生,要看三個要素:第一是要看大學有沒有金字招牌,比如雙一流建設的大學或學科;第二,在學科評估中,心儀的專業是否是A類學科,或B+以上。第三,這類學校和專業組,與東部大學的專業組的分差是否明顯。千萬不要有西部恐懼症,一聽說大學在西部,立馬望風而逃。隨着國家對西部高校的政策傾斜,越來越多的西部大學,開始提速發展,將眼光放到西部或西部大學,有可能挖到真正的富礦。
對於高考成績一般的考生,只能考取普通大學,則應優選城市。實話實說,除了“雙一流”建設大學以外,其他高校的實力和條件,本質差別不是很大,如果說有差別,多體現在就業的機會方面。相對來說,在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或成都、杭州、武漢、西安等“新一線城市”以及區域中心城市等就讀的大學生,將享有更多的就業機會。在那裡耳濡目染了四年,其眼界和認知都會與所在城市同步,自然留在本城發展的機會也會更大,也更容易融入其中。反之,如果在三線、四線城市讀書,畢業後再到一線城市工作和生活,遇到的困難就會多一些。
對於成績不太理想的考生,也要優選好城市。當考生成績不很理想,但還想在未來衝一衝、搏一搏,只要保留着足夠勁頭,四年時間,重振精神,足夠重啓人生,找回自信。對於這些同學,選擇城市要重點考慮兩點:第一是找自己的特長,很多同學在動手能力、實踐能力方面都很強。如果在大城市就讀,讀書期間,主動接觸社會、努力創業,發揮自己的特長,畢業後,也有不錯的發展。第二,要選擇一些出國氛圍比較濃厚的城市。考慮到考生選擇的本科院校聲譽不是很強,國內考研也不佔優勢,但可以努力學習,爭取到國外讀研。一旦國外留學成功,回國以後,也可以大有作爲。
當然,我們也要哲學地看待大學發展,大學發展與高考成績既有關係,也沒有關係,主要看我們如何規劃四年大學時間。選擇志願,也要學會另闢蹊徑,走不同的道路,可能有柳暗花明。
第一,要學會將自己置身並不熟悉的文化中,錘鍊能力,讓自己成熟的更快更早。每一個同學都是在自己熟悉的文化中生活和學習,所謂熟悉,多數指的是自己的家鄉文化,但也有一些同學隨着父母遷移到新城市,或者因國家政策而到了新城市學習。前者基本是家鄉文化背景下長大的,而後者雖經歷了兩種文化,但他們對家鄉文化的印象也模糊了。對於大部分考生來說,讀大學,就是去經歷新的文化,新的文化薰陶中,有學習、有交融,也有碰撞。一個建議是:尋找特色更強或者迥異的文化中錘鍊自己。比如性格相對細膩的同學可以去比較粗獷的地區學習,而文化相對粗獷的考生,可選擇去比較文化細膩的地區去學習。按照霍夫斯泰德的文化比較學,權力距離文化指數較高的地區,可以去權力距離指數較低的地區,不確定性文化指數較高的地區,可以去不確定性指數較低的地區。當然,我們必須承認,全國性招生的大學,相比只招收本地生源的大學,擁有更豐富的文化多元性,也可以彌補這個短板。
第二,到艱苦的地方去,爲勵志而選擇。所謂勵志,就是本次高考並沒有發揮很好,自己對自己的成績不是很理想,把未來的四年當作四個“高三”,從不服輸,到反敗爲勝。如何選擇呢?依循大家一貫的思維,就是去大城市,去經濟發達的城市,去離家比較近的城市,但需要更高的分數。所以,爲了上一個有實力的大學,就不得不另闢蹊徑了。比如去西部的雙一流大學,可以變得容易些。去西部的雙一流學科的大學,就更有把握了。一旦去了西部,可以對西部的瞭解更深切,一個對西部瞭解更深切的人,將來更有擔當,意志可能更爲堅強。如果兩位考生智力基礎差不多,一位在西部,一位在東部,未來誰的發展空間更大,現在判斷還爲時過早。事實上,很多成功人士都有西部大學就讀經驗。到艱苦的地方讀書,磨鍊自己,雖不失爲一條勵志的道路,但家長們未必認可。
第三,志願選擇,要考慮校友及其影響力這一重要因素。校友多且影響力大,有助於考生未來的發展。因爲做大事業者,就需要有朋友、合作者,大學校友和同學,就是天然的合作資源。舉兩個例子,如果您心儀的是汽車製造相關專業,那麼你可以考慮吉林大學的汽車工程學院。這裡是汽車製造人才培養的航空母艦,符合人才多且校友影響力大的道理。如果你選擇的是建築學,那麼只要你是同濟、天大和東南的,你走到哪裡,都會遇到自己的校友,影響力相對更大。選擇校友厲害的大學,一是考慮專業水平,二是看發展歷史,三是看專業水平的變化。發展勢頭很猛的學校要多關注。所以,即便不是很好的城市,如果大學校友很厲害,也是可以考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