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亞雄》戰疫應變升級關鍵時刻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17日召開記者會。(季志翔攝)
近期中央流行疫情中心指揮官陳時中的滿意度往上直飆,不過在臺灣出現首例新冠肺炎的死亡案例,而且是死亡後才確診,加上此確診案例疑似是社區感染,一時間不少人建議是否應提升防疫指揮層級,以積極備戰。
提升防疫應變層級確實能凝聚更多的防疫動能,可說是張王牌,但既是威猛的王牌,出手時間至關重要,此刻國內的疫情是否是下「萬古黴素」等級猛藥的關鍵時刻,仍有待考量。否則未來萬一疫情更險峻時,就沒有牌可出了。
1月20日,政府預判大陸疫情失控,成立三級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23日在臺灣確診1起病例之後,疫情中心馬上提升到二級開設;疫情延燒1個月以來,衛福部的「防堵」成績不錯,至2月18日止,只有確診22例,且多爲境外移入,僅有極少數是家庭羣聚感染或親密接觸;對照武漢重災區,臺灣的疫情規模其實很微小;雖然與大陸緊鄰受到的威脅很大,但防疫網目前還守得不錯。
部分藍營立委建議疫情中心應提升爲一級開設,且應「馬上做」,主要着眼於一級開設是集結行政院各部會的力量一起應戰。但之前三級中心指揮官是疾管署署長周志浩,提升爲二級時,指揮官是衛福部長陳時中,兩人都是承行政院長之命,依《傳染病防治法》指揮各部會推動所屬防疫工作,藍委建議由副總統陳建仁或準副總統賴清德出任指揮官,這是給蘇貞昌出難題,權限、體制難以克服。
該嚴肅面對的是,《傳染病防治法》第6條詳列相關的10餘個部會署各自的防疫工作分配,但法令載明的職責在這次防疫戰裡幾乎都未曾見到。例如經濟部這個月似乎只協調口罩生產;陸委會、外交部、農委會也應有分派的任務,但完全未曾聽聞;國軍的角色更尷尬,竟然是支援口罩生產。這確實顯現防疫應變機制有問題。
陳時中在記者會上常回答「等疫調出來」、「掌握中」,自信的口氣讓國人以爲二級應變中心可應付自如。但在檢體篩檢能量的問題上,卻有圈內人質疑不夠明確。防疫貴在透明,如果不夠透明,提升指揮層級也不能解決問題。
中央應變層級的定位其實在美國2005年卡翠納風災、日本福島核災後,全球有很深刻的討論,大致認同指揮權必須下放,授權第一線人員把握黃金時間因地制宜,決策不要層層上轉,等到做出決定,早已失掉先機。這不是說上層握有權力者不參與應變,而是隻負責協調、支援,不負責做決策,甚至在應變指揮中心裡不坐主席臺,退居旁聽席待命協助。
口罩之亂、搶購衛生紙的現象都顯示中央疫情中心的調度有問題。「政治是衆人之事」,防疫亦然,民衆若不能同心防疫,自然事倍功半,這並不是提升應變指揮層級就可解決的。提升應變層級是好牌,但應在關鍵時刻再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