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經區是「貨出去、錢進來」? 經長提2隱憂:現制已可滿足需求

經濟部沈榮津。(圖/記者紀佳妘攝)

記者紀佳妘/臺北報導

「自經區」、「自貿區」吵個不停,鴻海董事長郭臺銘昨晚直播暢談對兩者的差別與重要性。經濟部長沈榮津今(9)日表示,自經區可能引發大陸產品來臺「洗產地」的問題,恐對MIT口碑造成影響,而目前聽到產業界多數意見爲現在自貿港區制度已能滿足需求,更重要的是希望政府協助解決「五缺」問題。

經濟部長沈榮津今天出席部務會議,會前被媒體問及對自經區、自貿區的看法,他說,自經區目前有2大問題,首先是各界對於「洗產地」有所疑慮,美中貿易摩擦後,美國對大陸貨品課徵重稅,「大家希望藉由與大陸較近的臺灣,透過洗產地的方式到美國去」,最後MIC變成MIT,將會影響MIT的口碑,也是目前產業界最爲擔心的問題,國人並不樂見。

再者是臺灣現階段已有加工出口區、科學園區及自貿特區等3種免稅區,允許大陸貨品在這3種區域內透過加工外銷,但並不能內銷,不過自經區則是希望大陸貨品進來,甚至還可以內銷,屆時將會衝擊國內產業,造成「臺灣貨沒有出去、大陸貨進來」,與過去喊的「貨出去、錢進來」有所不同。

至於產業界的看法爲何,沈榮津指出,目前聽到產業界多數的意見是現在的方式已能滿足需求,但廠商更爲期待的是政府協助解決「五缺」問題,也就是如今投資臺灣事務所,提供單一窗口客製化服務

此外,這波臺商迴流大多針對過去閒置廠房進行活化,下波有機會轉爲擴廠土地的需求,經濟部也檢討開源方式,像是釋出公家機關土地,但只有一個原則「只租不售」,不僅能降低廠商回臺投資成本,同時也能避免土地炒作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