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大涼山》記錄減貧故事 呈現真實中國

圖爲竹內亮(中)在紀錄片《走近大涼山》中。

中國外文局中國報道社供圖

由中國外文局中國報道社解讀中國工作室日本紀錄片導演竹內亮合作攝製的紀錄片《走近大涼山》,從4月28日起登陸中日各大電視平臺全網視頻平臺,引起廣泛關注。

竹內亮曾長期在NHK(日本廣播協會)等日本電視機構工作,2013年8月移居中國江蘇省南京市。移居中國之後,竹內亮得以更深入地觀察、記錄中國,陸續製作了《我住在這裡的理由》《南京抗疫現場》《好久不見,武漢》《後疫情時代》等紀實作品,以其獨有的風格受到觀衆喜愛。

2010年,竹內亮曾到訪大涼山,爲NHK拍攝紀錄片《長江天地大紀行》。2020年7月,受解讀中國工作室邀請,竹內亮重訪大涼山,通過他的視角記錄發生在大涼山的減貧故事。“我想親眼看看大涼山如今的變化。”竹內亮這樣解釋拍攝紀錄片《走近大涼山》的初衷。

《走近大涼山》延續竹內亮一貫的紀實風格,以他在大涼山的個人旅行體驗爲脈絡,揭示大涼山正在發生的深刻鉅變。“嗚——嗚——”慢悠悠的綠皮火車穿山越嶺,在一片蒼翠突出重圍。這是竹內亮拍攝紀錄片最常用的敘事方式,從乘坐火車開始鋪展整個故事。

10年前來大涼山拍攝,因山勢險峻,竹內亮只能肩扛驢馱拍攝設備進山。如今,儘管道路泥濘顛簸,但拍攝團隊的車可以順利開到許多村民家門口。在安裝了新鋼梯懸崖村,山上賣水的老人隨手掏出的支付二維碼和在城鎮裡學習技能易地搬遷村民們,讓他很快見證了大涼山正在煥發新的生命力

俄木依伍是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昭覺縣哈甘鄉的村民。她曾經的家在懸崖村附近,海拔1400多米,與地面垂直距離約800米,那裡的村民們之前進出村子大都需要沿着懸崖絕壁攀爬藤梯。交通不便並未阻擋這一家人追逐幸福的步伐。兩個女兒憑藉獎學金完成大學學業,成爲教師。丈夫則一直在外打工負擔家用。易地搬遷和技能培訓爲俄木依伍開闢了新的幸福路。

影片中,當竹內亮問俄木依伍,“我從南京來,你知道南京嗎?”俄木依伍捂着嘴,羞澀地笑着搖搖頭。剛剛搬下山的俄木依伍雖然普通話流利,但她終於不是隻能獨自守着破敗土坯房,依賴搖搖欲墜的藤梯與外界交流家庭婦女。搬進昭覺縣集中安置點的新家後,俄木依伍打破與世隔絕的狀態,收穫了與更多人交流和獲取外界信息的機會。她參加了縣裡組織的彝繡培訓班,憑藉自己熟練的繡工製作工藝品出售,兼顧家庭的同時還能爲自己帶來一筆新收入,用自己的雙手改變命運

爲了實現更深入的採訪,竹內亮還拜訪了昭覺縣足球基地,對話當地小學的支教志願者小學生親身參與彝族的火把節,與當地彝族居民同吃同住。在他們身上,竹內亮看到了當地人走到山下去、走出去看看、用知識擺脫貧窮的強烈意願,也看到了新的希望,那就是當地孩子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對建設家鄉的憧憬。

《走近大涼山》是一部真實記錄大涼山變化的作品。《人民中國》雜誌總編輯王衆一認爲,本片的拍攝手法體現了導演採訪調動情緒方面的專業實力,受訪者感情流露自然,令人信服。日本媒體慣用的“等身大”敘事手法、平視的關注視角,值得我們借鑑。

《走近大涼山》全片沒有對貧困生活的哀哉感嘆,而更像是一個外國人無意間闖入其間,經歷了一段有趣的旅程,見到了一羣有趣的人,留下了一部有趣的影像中央電視臺紀錄片頻道副總監史巖說,該片創作質樸無華,既有對生活的真實記錄與還原,也有隱藏在背後、作爲導演對社會生活的觀察和表達,兩者相互交融、相互成就,分寸得體,令人親切,也因此具有了穿透力感染力

近期,《走近大涼山》還將登陸日本媒體,讓更多日本民衆瞭解發生在中國的減貧故事。竹內亮說,他想做的就是呈現真實的中國,“很多日本人看到的中國只有黑色,沒有白色,所以我就給他們準備了白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