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缺985大學的城市,真的急了

文|凱風

一流大學,歷來都是城市必爭之地。

自中國科學院大學設立之後,“國科大”之名響徹江湖。

隨後,關於組建“中國工程院大學”的說法不脛而走,引來長沙、重慶、鄭州、武漢、成都、南昌、石家莊等一衆城市競奪。

對此,中國工程院日前已通過官網“互動交流”欄目迴應網友問詢稱,中國工程院目前沒有創建中國工程院大學相關工作計劃。

目前沒有計劃,是否意味着“國工大”徹底沒戲了?如果正式組建,誰最有可能拿下?

01

“國”字號大學,吸引力有多大?

作爲中國最高學術機構,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並稱爲兩院,是大國崛起最重要的國家科技戰略力量。

早在改革開放之初,中國科學院就設立了研究生院,2012年正式更名爲“中國科學院大學”,2014年開始招收本科生。

自此“國科大”之名嶄露頭角,背靠中國科學院強大的智力與科研資源,迅速成爲比肩清北復交的存在。

“國科大”本部位於北京,但在上海、武漢、廣州、成都、蘭州5地設立了學院,成爲各地建設科學中心和科技創新中心的有力支撐。

中國科學院有了大學,中國工程院豈能置身事外?

因此,最近幾年,關於設立“中國工程院大學”的呼聲不絕於耳,而北京不再是唯一的本部選址,一衆強二線城市蠢蠢欲動。

半個多月前,長沙官方一則回覆,再次將“中國工程院大學”之爭推向高潮。

面對長沙是否有計劃引進“中國工程院大學”和“中國科學院長沙學院”的諮詢,長沙市科學技術局在回覆稱,目前正在與中科院等科研院所洽談中。

隨後,河南有媒體發佈專題報道,專家直言,如果中國工程院大學落戶鄭州,河南方面一定會傾盡所有的資源支持,這也是河南最大的優勢。

在長沙、鄭州之前,更早一步行動的是重慶。

早在2017年,重慶有關領導在會談時就明確表示,希望重慶市與工程院共建中國工程院大學。

重慶、長沙、鄭州積極性最高,而四川成都、湖北武漢、江西南昌、河北石家莊都被當地網友寄予厚望。

這些城市要麼本身大學實力較弱,缺乏頂尖高校,需要“國”字號大學破局;

要麼發展勢頭強勁,且有打造科技創新中心的雄心,亟需一所頂尖高校作爲支撐。

02

中國科學院有了大學,中國工程院爲何遲遲不建大學?

雖說“兩院”並稱,都是最高學術機構,同爲正部級事業單位,院士實力在伯仲之間,但兩者性質、定位和機構設置都不盡相同。

自1949年成立以來,中國科學院歷來都有實體機構,如今除了在北京的總部之外,在全國各地還設立了11個分院、100多家科研院所、130多個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和工程中心。

經過多年發展,中國科學院直屬的大學,不只國科大一所,還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上海科技大學(與上海市共建),陣容堪稱豪華。

與之對比,中國工程院既沒有大學,也沒有研究生院,同樣也沒有下設實體分院和科研機構。

究其原因,中國工程院成立時間較晚,且是1994年從中科院科學技術部析出而來,至今僅有將近30年的歷史。

而在定位上,中國工程院是“我國工程技術界的最高榮譽性、諮詢性學術機構”。

榮譽性、諮詢性,標誌着中國工程院與中科院有了實質性不同。

中科院研究機構衆多,而中國工程院更像是一個榮譽組織,其下設的機械、電子、土木等9大學部更多都是議事機構,而非實體組織。

從人員編制來看,中國科學院是一個坐擁6.9萬名正式職工、7.9萬在學研究生的龐大學術機構,而中國工程院只有前者的零頭。

中國科學院院士,散佈於科研院所、高校等單位,不少院士人事關係就放在中科院;而中國工程院士,則散佈於全國各地,與工程院並無編制及人事關係。

所以,如果真要組建中國工程院大學,面臨的最大難題就是設立一個常設機構,不僅需要調配大量的科研人員,還需要配置爲數不少的行政人員。

這不僅意味着鉅額的資金投入,更標誌着中國工程院的定位發生了實質性變化,將會引發一系列連鎖反應。

當然,對於嗷嗷待哺的二線城市來說,錢不是問題,人員也不是問題,唯一的問題還是體制機制因素。

03

爲何都在爭搶“國”字號大學?

在中國,一所高校改變一個城市的案例層出不窮,但最有說服力的當屬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與合肥。

根據國民經略創始人凱風《中國城市大變局》一書分析,幾十年前的合肥,不過是一個頂着省會之名的“大縣城”,如今卻成了“最牛風投城市”,還拿下了國家科技體系金字塔尖的國家綜合性科學中心。

這背後,來自中科大的貢獻不容低估。沒有中科大,合肥絕不會進步如此之大。

中科大本身成立於北京,系中科院的直屬高校,但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京校外遷浪潮中,被合肥“撿”了一個便宜。(參閱《雙一流大學,也開始外遷了》)

說是“撿”,其實也是眼光和魄力使然。

當時中科大面臨外遷,湖北、江西、安徽、河南成了備選地,但部分省份由於糧食問題而婉拒,只有安徽頂住重重困難,毅然接受。

“安徽人民即使不吃不喝,也要把中國的科學苗子保住”,合肥騰出了師範學院和銀行幹校,用於安置中科大,如今開花結果。

時至今日,爲何錯過中科大,成了河南等省份揮之不去的遺憾。

所以,如果一家與國科大、中科大同等重要的“國“字號大學誕生,且不乏落戶到北京之外的城市的可能,各大省會必然倒履相迎。

對於河南等地來說,如果能拿回中科大,或者拿下有待組建的“國工大”,“舉全省之力”都不爲過。

04

如果真要組建中國工程院大學,誰最有競爭力?

組建“國”字號大學,既要考慮一地的智力資源稟賦,是否具有承載高水平研究機構的能力,也要考慮到教育均衡的全局,頂尖教育資源不應集中於一城一地。

這也是在“中國工程院大學”之爭中,北京一直都被有意或無意的原因所在。

北京坐擁34所雙一流大學、數百個重點科研機構,聚全國頂尖科教資源爲一體,實在沒有繼續錦上添花的必要。

北京之外,哪些城市有望摘得桂冠?

其一,從全國理工科高校佈局來看,北京、上海、杭州、南京、合肥、廣州、武漢、哈爾濱、西安、成都等地都已有頂尖高校。

根據軟科2023年中國大學排名,以理工科爲主的TOP10院校分別是:清華大學、浙江大學、上海交大、中科大、華中科大、西安交大、哈工大、北航、東南大學、北京理工。

此外,上海的同濟大學、廣州的華南理工、成都的電子科大、西安的西北工業、長沙的中南大學等實力也位居前列。

所以,如果考慮到理工科高校的聚集性,這些城市均不乏一爭之力;如果考慮教育資源的分散性,其他城市的迫切性更高。

其二,從教育資源均衡佈局來看,全國還有多個省份985高校掛零,亟待做大做強教育資源。

雙一流高校,由於覆蓋範圍過大、來者有份,存在一定爭議。而985大學,其權威性和公正性歷來都得到認可。

目前,全國共有34所985大學,分佈在18個省份,四大直轄市、東北三省全部在列,北京、上海、江蘇、陝西、湖南、四川、湖北、廣東、山東、遼寧,都有2所及以上高校上榜。

在內地31個省份中,還有13個省份985高校掛零,包括“山河四省”的河南、河北、山西三省,以及“環985高校羣”的江西,以及雲南、廣西、貴州、新疆、寧夏等廣大的西部地區。

所以,如果以教育均衡作爲第一衡量標準,戶籍人口第一大省河南無疑有很大優勢,而江西、河北等地同樣盼985高校久矣。

05

拼命建大學,既需要持之以恆發展教育的決心,也是對經濟和財力的考驗。

一所高校,動輒投資數百億元,每年還有數十億元的經費支出,如果沒有足夠強的財力作爲支持,恐怕很難維持。

目前,廣東、江蘇、浙江等經濟大省都在拼命建大學,從重金延請985高校辦分校,到引進港澳地區及國外高校合作辦學,再到自籌自建本科院校,背後最大的支撐正是財力。

與之對比,中西部地區一些知名高校,由於經濟產業缺乏足夠強的競爭力,面臨着人才持續流失的難題。

爲此,教育部門於2021年發佈新規,不鼓勵、不支持高校跨省開展異地辦學,特別是嚴控部委所屬高校、中西部高校在東部地區跨省開展異地辦學。

就此而言,中國工程院大學之爭,不僅中西部省會渴求已久,連東部發達地區也是蠢蠢欲動。

東部城市有經濟、產業和財力優勢,中西部強省會同樣不乏財力支持,更有“舉全省之力”的支撐,不乏一爭之力。

這場爭奪戰,想必不會很快塵埃落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