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伴侶力爭領養權 難度高

同志婚姻通過上路期滿1年,不少同志伴侶盼下一步能夠爭取領養權。(本報資料照片

同志婚姻通過上路期滿1年,不少同志伴侶盼下一步能夠爭取領養權,讓家庭組成更完整,甚至也企盼跨國同志婚姻相關規定能過關,但學者認爲,社會大衆看待家庭,還是以異性戀婚姻爲主,價值觀沒有被挑戰成功,實現領養權便很難突破,而跨國同婚涉及國際政治問題無法過度簡化來看待。

世新大學社會心理系系主任詹昭能表示,爭取同婚的初衷,在於同志團體力求平權,盼社會大衆的眼光能夠與異性戀婚姻相同,而這起法案通過已滿1年,也曾在新聞報導上看到同志婚姻伴侶離異的消息,可見親密關係當中兩人相處,不是容易的事,但社會討論同婚時,卻忽略這個環節

至於同婚下一個階段,可能進入爭取領養權,詹昭能則認爲,在領養孩子部分,當伴侶雙方相處已經不容易,再加上一個孩子,家庭成員互動將如何,勢必也是一個挑戰之外,社會價值觀對於同婚伴侶領養小孩觀感,仍十分矛盾,還是認爲家長理應是孩子的生理父母法律如何突破這個障礙,值得關注。

對於臺灣是否能通過跨國同婚法案,讓其他國家民衆來臺灣結婚,則涉及臺灣的國際地位是否被認可,詹昭能認爲,同婚法去年過關,制度尚稱簡化,但後面延伸細節都沒有想到,「價值觀的改變,需要經過長時間學習與調整」。

另同婚過關一路上也引起宗教的熱烈討論,輔仁大學校長黎建球提到,如果依照天主教教義倫理來說,自古以來,同性就是不能結婚,無論在新約舊約上,都是這個邏輯

下一代幸福盟理事長曾獻瑩則認爲,同婚過關一年,多數人並不知道將會帶來什麼影響,「這樣就像是溫水青蛙」,婚姻制度就是一男一女,同婚過關後,會在社會上形成潛移默化的影響,包括家庭教育傳統夫妻角色被拿掉,甚至教育開始傳達支持多元情慾,都令人感到憂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