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度國考《申論》試卷參考答案

一、認真閱讀給定資料,簡要回答下面兩題。(20分)

1.“給定資料1”提到,權威部門指出,如果再不採取果斷措施渤海將在十幾年後變成“死海”。這裡的“死海”是什麼意思。(10分)

要求:準確、簡明。不超過100字。

參考答案

這裡的“死海”是指由於污染嚴重導致赤潮海洋災害不斷髮生,致使魚蝦絕跡海洋生物瀕臨滅絕,毫無生機與活力的海域;其自我更新能力差,即使不向其排入污水,單靠其與外界水體交換,長時間也不能恢復清潔。

2.請結合給定資料中的具體事例,談談你對“海洋的污染將毀滅魚兒的家園,但讓人類不寒而慄的毀滅絕非僅此而已!”這句話的理解。(10分)

要求:準確、簡明。不超過150字。

【參考答案】

這句話的意思是不合理開發海洋不僅會對魚類造成災難,而且對人類生活造成影響

第一,海洋污染會使魚蝦絕跡,珊瑚礁消亡,影響漁業、旅遊業等海洋經濟發展

第二,人類食用了被污染的魚類,將會嚴重影響身體健康,日本“水俁病”事件就是前車之鑑;

第三,圍海造田等行爲造成的自然災害,對附近居民生命財產造成重大損失

二、依據給定資料,談談你從下面一段文字中得到哪些啓示。(20分)

荷蘭的“圍海造田”與我國的“圍湖造田”有着相似的初衷,而“退耕還海”與“退耕還湖”都反映了人類可貴的自省;還應注意到,荷蘭人的“退耕還海”雖然只涉及3平方公里的海域,但留給人們的思考卻是很寶貴的。

要求:分析全面,條理清晰。不超過300字。

【參考答案】

這段話給我們的啓示有三點:

第一,海洋開發利用應統籌規劃,着眼長遠,兼顧眼前利益和長遠利益。只重視眼前利益,將來損失可能更大。如“圍湖造田”雖能收一時之效,但是卻減少了湖面,影響蓄洪,當洪水來襲時,便造成重大損失。

第二,要保護海洋生物的生存環境,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荷蘭人爲保護候鳥的生存環境而“退耕還海”,僅涉及3平方公里土地,但體現了保護動物的積極理念和要求。

第三,政府在制定政策時要多聽取社會意見,尊重民意。政府決策要廣泛吸取民衆意見,隨時照顧民衆的呼聲。荷蘭政府應環保組織的要求而“退耕還海”,體現了科學民主的執政理念。

三、假設你是沿海某省省政府工作人員,請結合給定資料,草擬一份《關於將半島藍色經濟區納入國家發展戰略的報告》的內容要點。(20分)

要求:

1.內容全面,有針對性;

2.條理清楚,表達簡明。不超過400字。

【參考答案】

我省目前存在着實施“集中集約用海”的障礙,所謂的“諸侯經濟”發展態勢明顯。沿海各地申請用海項目大都侷限於本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重複建設及海岸線資源浪費嚴重,將半島藍色經濟區納入國家發展戰略則有望打破這一瓶頸。

從全國乃至全球發展的大格局上來審視,需要明確一個在國內外具有核心競爭力的重大戰略。環渤海地區產業集聚能力已經相當高,可以依託區位、人才優勢,把半島藍色經濟區建設成爲黃河流域的大港口、大交通、大鋼鐵、大能源、大電力、大石化、大造船基地,這將拉動整個黃河流域社會經濟迅猛崛起。

將半島藍色經濟區納入國家戰略,應該以海洋、臨港、涉海產業發達爲特徵,以科學開發海洋資源、保護生態環境爲導向,以區域優勢產業特色,以經濟、社會、生態協調發展爲前提,形成具有較強綜合競爭力的經濟功能區,最大限度地實現資源優勢互補,在半島地區形成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產業集羣,以實現開發與保護並重的目的

四、參考給定資料,圍繞“海洋的保護與開發”,自選角度,自擬題目,寫一篇文章。(40分)

要求:

1. 思想深刻,觀點明確;

2. 內容充實,結構完整,語言暢達;

3. 總字數900~1100字。

【參考例文一】

硬幣的兩面

——海洋的保護與開發

海洋是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寶貴財富和最後空間,發展海洋經濟,是順應時代潮流的科學決策。聯合國和其他國際組織都很重視海洋的開發與保護,並要求沿海國家把海洋開發列入國家發展戰略,對海洋開發實行綜合管理。我國海岸線長,海洋生物資源豐富,海洋能源蘊藏量巨大,可開發潛力大。因此,發展海洋經濟,對我國未來經濟社會的發展意義重大。

但是,由於人們缺乏保護海洋環境的意識,向海洋排放了大量的污染物,對海洋的環境造成了嚴重污染,一些海域赤潮頻發、魚蝦絕跡,海洋生物資源瀕臨滅絕;不合理的開發活動,竭澤而漁、圍海造田等違反自然規律的行爲也嚴重影響了人類自身的生產生活,最終必使人類自嘗惡果。如我國污染嚴重的渤海海域,如果再不採取果斷措施,渤海將在十幾年後變成“死海”,無法利用。我國人口衆多、資源相對短缺,發展海洋經濟意義重大,保護海洋環境就顯得更爲突出。

海洋的保護與開發,正如硬幣的兩面,看似矛盾,實則統一,二者缺一不可。光保護,不開發,是浪費海洋資源;光開發,不保護,那麼海洋很快就會“死掉”。因此,必須堅持加大保護力度、合理開發利用的原則,實現人與海洋的和諧發展。

強化人們的海洋環境保護意識是人與海洋和諧發展的關鍵。只有人類認識到海洋資源和海洋環境對於人類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意義和海洋污染對於人類社會的嚴重危害,才能從根本上消除只開發、不保護的錯誤觀念。採取頻繁、有效的宣傳措施,約束人們的行爲,產生廣泛的社會影響,以此來提高人們對海洋開發和海洋保護重要性的認識。

嚴格縝密的法律法規是人與海洋和諧發展的基礎。在治理海洋污染中,陸源污染的超標是首要問題,要儘快解決。入海排污一定要達標,要科學地規劃好排放指標,在科學研究的基礎上計算出近海各海區的環境容量,並依此制定相應的污染排放指標,並上升到法律層面。對超標排放等污染和破壞海洋環境的行爲要依據法律堅決進行制裁。

發展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優勢和特色產業是人與海洋和諧發展的落腳點。保護海洋是基礎,但保護不是最終目的,最終還要積極開發海洋資源,爲經濟發展服務。打造產業集羣,提升綜合競爭力,最大程度實現資源優勢互補;根據海洋經濟特點,發展污染少、綜合效益突出的特色產業,合理開發,綜合利用,走可持續發展的海洋開發之路。

海洋的保護與開發,是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的關係。我們要妥善處理好海洋的保護與開發,既要充分利用海洋資源發展經濟,又要保護好海洋環境,實現海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例文二】

高瞻遠矚與海洋和諧共生

“海,天池也。以納百川者。”自古以來,海洋就與人類結下了不解之緣。大到地球環境之生息,小到日常所食之鹽魚,可以說,海洋無時無刻不在影響着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時至今日,在對海洋資源開發利用有增無減的態勢下,人類當着眼長遠,把對海洋的保護提升到新的高度上來。

我國海洋生物種類繁多,天然氣、濱海砂礦、海洋石油等資源儲備頗豐。從近年來海洋經濟在GDP總量中佔有的比重,及其提供的數以萬計的就業機會來看,海洋經濟的地位舉足輕重,海洋資源的開發可謂勢在必行。尤其是在當今全球糧食、資源、能源供應緊張與人口迅速增長的矛盾日益突出的情況下,開發利用海洋中豐富的資源也是歷史發展之必然。

然而,縱觀海洋開發之歷程,人們也遭遇了很多意料之外的尷尬。1962年圍海造田後的一片汪洋,以及如今的排污超標帶來的赤潮等,這些彷彿都是來自海洋的無聲的反抗。人類爲此付出的卻是時間和生命的代價。可見,海洋的開發是不能肆意而爲的,海洋也需要得到保護。

開發是必要的,而保護又是不可或缺的,因此,就必須要找出一條與海洋和諧共生之道。

解決生態問題的關鍵之一就是樹立科學的生態觀,正確處理人和自然的關係。今日所倡導之生態觀念正切合了我國古代“天人合一”的理念。這一哲學思想的內涵包括了豐富的生態倫理理念,它強調了自然界和人類是緊密相連不可分離的,追求天地整體的和諧。倡導人類合理地利用自然事物,而不是爲了一己私利而無限制地、肆無忌憚地掠奪自然界,破壞自然界。

其次可借鑑國外的先進經驗。荷蘭的“退耕還海”發人深省;日本的瀨戶內海由污染到治理,由治理到永久性的各方監管,這就是海洋開發與保護很好的一個案例。在海洋開發中,我們應廣爲參照,揚長避短,多一些“未雨綢繆”,少一些“亡羊補牢”。尤其是現在很多海域已經出現排污超標、水產減少的不良狀況,關注海洋環境、落實監管制度刻不容緩。

打造承載藍色經濟發展的經濟區前景廣闊。鑑於其以科學開發海洋資源、保護生態環境爲導向,以區域優勢產業爲特色,以經濟、社會、生態協調發展爲前提,這些都與和諧的生態理念相統一,並與我國沿海地區的具體實際相結合,能夠解決部分地區“諸侯經濟”阻礙實施“集中集約用海”的障礙。這爲我國海洋開發與保護並舉提供了一條可行之道。

人類與海洋情深意長,人類的生存離不開海洋,而海洋的“生存”也離不開人類的關心和保護。我們應該謹記黨的十七大提出的生態文明理念,在開發海洋的過程中遵循合理、適度的原則,加強對海洋環境的監管力度,真心地關心海洋、愛護海洋,從而實現與海洋的長久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