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歲以後即屬大腸瘜肉高發族羣 政府補助篩檢年齡應提早
▲臺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萬芳醫院癌症中心主任賴基銘。(圖/記者洪巧藍攝)
大腸瘜肉是大腸直腸癌的前兆,過往也認爲瘜肉比較是中老年人才會發生,然而根據臺灣癌症基金會的調查發現,40歲至49歲的民衆已經是腸瘜的高發年齡。專家表示,年輕人現在經常熬夜、吃宵夜等生活習慣助長了腸瘜肉的發生,過往政府提供50歲至75歲民衆大腸癌篩檢,但其實40歲族羣很可能已經受到威脅,建議應該把篩檢年齡往下探5至10歲,及早發現治療。
大腸癌已經連續10年成爲國人罹患癌症人數榜首,現在還有年輕化的趨勢!臺灣癌症基金會今年2月針對全臺2565名25至59歲上班族進行「大腸瘜肉問題與生活聚落調查」,結果竟然就有194名上班族曾發現大腸瘜肉,且當中40~44歲佔比達到14.0%、45~49歲佔比13.5%,僅次於55~59歲的15.9%,顯示40~49歲年齡層已經是高發族羣,腸瘜肉不再是老人疾病。
▲腸瘜是大腸癌前身,臺癌調查發現,40歲至49歲的民衆已經是腸瘜的高發年齡。(圖/臺灣癌症基金會提供)
臺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萬芳醫院癌症中心主任賴基銘指出,這些腸瘜患者常有飲食不定時定量、常吃夜市路邊攤、工時超長、喜愛熬夜、久坐不動等習慣,其實這也是現在年輕一輩非常常見的生活方式,建議有這樣不良習慣年輕民衆應該及早注意,可以自費做大腸癌-糞便潛血篩檢,預防大腸瘜肉與大腸癌。
賴基銘表示,現在政府有提供50歲至75歲民衆免費的大腸癌-糞便潛血篩檢,但是有鑑於大腸瘜肉的年輕化,他認爲,政府應該考慮把篩檢年齡往下探5歲至10歲,擴及40幾歲的族羣。
賴基銘也提到,根據國際最新研究亦顯示,腸道菌相的平衡有助抑制大腸癌的發生。如被視爲壞菌的有核梭桿菌(Fusobacterium nucleatum),即常固定於大腸癌組織中被發現,並可能與大腸癌間有協助癌細胞擴散及讓細菌存活的互利關係。以往研究亦顯示,飲食、睡眠、工作過勞等問題,都可能間接影響腸道菌相分佈。
營養學專家、臺灣營養基金會執行長吳映蓉建議,要維持腸道的健康,重點在於蔬果量要足,可以遵循「蔬果彩虹579」原則,兒童每天應攝取5份新鮮蔬菜水果,女性應攝食7份蔬菜水果,男性則應每天攝食9份蔬菜水果,並且要顏色多樣;另外也建議直接給予腸道好菌,喝優酪乳除了好菌,也可以補充鈣質、蛋白質,若加入其他蔬果一起攝取,營養素更充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