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刷新你的數字閱讀體驗(網上中國)
在日前舉辦的中國數字閱讀大會文化創意展上,某數字閱讀平臺展商向參觀者介紹產品。 新華社記者 翁忻�D攝
河北滄州圖書館以公益廣告欄、公交站櫥窗、社區閱讀牆等爲推廣載體,建成160個“遇書房・閱讀微空間”,開展掃碼閱讀服務。圖爲市民掃碼在線閱讀書籍。 苑立偉攝(人民圖片)
劉道偉作(新華社發)
隨着“互聯網+”飛速發展,數字閱讀已成爲人們獲取知識、信息的重要方式。中國音像與數字出版協會日前發佈的《2020年度中國數字閱讀報告》顯示,2020年中國數字閱讀產業規模達351.6億元人民幣,數字閱讀用戶規模達到4.94億人次,人均電子書閱讀量達9.1本,人均有聲書閱讀量6.3本。
數字閱讀潛力無限
“推薦這本書給你”“昨天看到這段話,很有意思,跟你分享”……在“90後”女孩婷婷與朋友的聊天記錄裡,常能看到類似字眼。她和朋友都是一款讀書APP的忠實用戶,兩人讀到好書、發現好句好段,就會將其轉成鏈接發給對方。
“我每天會抽出1個小時在APP上看書。”婷婷告訴記者,像她這樣的讀者不在少數,她加了一個微信羣,其中有讀書的學生,有比自己年齡更大的上班族,甚至也有已退休者。每當有人想組隊抽取APP的免費閱讀卡,便往羣裡發送申請組隊的小程序,“不一會兒就能滿員”。
《2020年度中國數字閱讀報告》顯示,2016至2020年中國數字閱讀產業規模逐漸增長,用戶規模擴大,人均數字閱讀量逐步增加。另據《中國兒童數字閱讀報告》和中國第18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2020年參與數字閱讀的7歲以下兒童和中老年羣體皆有增長,說明受衆人羣涵蓋孩童到老人的多個年齡層。
“可以說,數字閱讀迎來了全民時代,這是整體性的社會閱讀場景重構。”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新聞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翁昌壽告訴記者,從供給側看,互聯網蓬勃發展,電子書、網生內容等供給成爲主流,也更容易獲得資本、技術與市場賦能,由此促進需求側對數字內容需求的不斷增長。“此外,由於防疫期間大家更習慣居家活動,也在一定程度上激發了數字閱讀潛力。”
《甄�執�》《琅琊榜》《慶餘年》……一批網文改編的影視劇亮相電視、網絡,吸引大批觀衆,在北京工作的小桃就是其中之一。她對記者說,改編劇的劇情內容有保障、可看度高,自己通常邊看劇、邊補讀原作。閒暇時間,她也會在平臺上閱讀小說、爲“催更”打賞。小桃只是衆多付費讀者中的一個。《2020年度中國數字閱讀報告》顯示,參與調查的用戶中,逾8成曾爲數字閱讀付費,其中近半數是爲網絡文學埋單。
這種趨勢折射出網絡文學的新動向。有分析指出,2003年“起點”網正式開始運營VIP制度,作者因寫書獲得收入,使得網絡文學成爲可持續發展的新興行業。現在,網絡文學已不限於作者寫作、讀者閱讀的單一模式,而是平臺聚集職業寫手產出優質內容、小說作爲IP進行改編、觀衆及原著讀者觀劇併購買周邊產品的全產業鏈。
專家認爲,網絡文學產業已打破傳統上下游之分、各行各業之別,形成一條產業鏈,惠及作者、平臺、製片方和觀衆等各方面羣體。
探索多場景沉浸式閱讀
記者瞭解到,山西博物院出品的《藏在山西博物院的十二生肖》繪本,精彩呈現了12件跟十二生肖呼應的館藏文物。藉助AR技術,用手機或平板電腦掃描繪本中AR點位,書本上靜止的一件件文物、動物形象就能“活”起來,把背後的歷史故事、文化內涵生動形象地展示在屏幕上,將篇幅有限的繪本讀物,通過電子產品展示,表現形式更直觀、繪本內涵更豐富,吸引了許多小朋友去體驗。
科技賦能,不只是閱讀方式迭代更新,數字閱讀的場景也更加多元化。
琳琅滿目的圖書書架在屏幕裡次第排開,向遠處延伸。晃動手機,視角隨之轉換;點擊地面標識,鏡頭便穿過狹長的過道向前移。如有感興趣的書,點選書籍封面,就能瞭解內容詳情並下單購買。在咪咕中信雲上VR書店裡,你足不出戶即可進入360度全景書屋,根據個人意願設計路線,“雲”探店、“雲”購書。
據瞭解,中國已有多家圖書館、博物館運用高科技手段,搭建“雲”參觀平臺。過去不可想象的閱讀場景,如今變爲現實。翁昌壽指出,5G、AR、VR……這些專業詞彙聽起來似乎很遠,但體現在傳播技術上,會給讀者帶來全新體驗和實實在在的方便。“新技術產生的變化和影響是全方位的,也是看得見、摸得着的,技術革新將爲未來數字閱讀提供更富想象力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