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部位有講究
頭部不宜多灸
明代楊繼洲所著《鍼灸大成》卷七“治病要穴”載:“但頭面諸陽之會,胸膈二火之地,不宜多灸。背腹陰虛有火者,亦不宜灸,惟四肢穴最妙。凡上體及當骨處,針入淺而灸宜少,凡下體肉厚處,針後可深灸多無害。”人體上爲陽,下爲陰,凡頭面、胸、背、上肢等陽部都不宜多灸。即便要灸,亦應根據證候,針對病機,正確施灸,陰虛陽亢不適合用灸法。
楊氏這一看法是符合陰陽理論與臨牀實踐的。頭爲諸陽之舍,百脈之宗。人體十二經脈中,手三陽經從手走頭,足三陽經從頭走足,手足三陽經會於頭面部。另外,心、肝、脾、腎等陰經亦通過支脈上於頭面五官部,因此,頭面部是12經脈、365絡氣血彙集之處。頭面氣血暢達,陽氣充盛,故不宜多灸。
在臨牀中,陰虛陽亢者頭面部施灸過多,的確易引起頭暈目眩,視物模糊等弊病,故當引爲日常艾灸保健之借鑑。
宜重用會穴
人體周身12經脈,15絡脈,奇經八脈,365穴。當醫生臨證之時若抓不到要領,就會茫然不知所措。楊繼洲說:“不觀其會,則散漫靡要”,“穴也者,所以貫乎周身之穴也。觀會可以得要,而按經治疾之餘,尚何疾之有不愈,而不足以仁壽斯民也哉。”
楊繼洲所指會穴,即交會穴,是兩經以上相交的穴位,如風池是膽經與陽維脈的交會穴,三陰交是肝、脾、腎三經交會穴。內關、公孫、外關、足臨泣、列缺、照海、後溪、申脈八個穴是奇經八脈與十二經脈相通的八個穴。這些穴位都可通過經絡的交合,貫通全身,因此治療作用較爲廣泛,每易獲效。楊繼洲提倡重用會穴,在艾灸的日常保健中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紀曉平 郜樹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