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艾灸的應用淺談(三)——艾灸的常用灸法

隨着大衆養生熱潮的興起,人們對艾灸作用的認知在逐漸加深,例如很多人已知道艾灸具有溫經散寒、行氣通絡、扶陽固脫、昇陽舉陷的功效。雖然不一定清楚艾灸起作用的原理,但可能看過醫師或技師給病人及亞健康人羣施灸的場景。不同醫師和技師進行艾灸時,操作方法可能有些差異。事實上,艾灸方法有很多種,文獻記載有數十種之多。在現代,一般根據艾灸使用的艾灸材料形態和操作方式,將艾灸分爲艾柱灸、艾條灸、溫鍼灸、溫灸器灸等幾種艾灸方法。其中,艾柱灸又包括直接灸與間接灸兩種。灸法不同,則有對應的操作特點和作用。

本文主要就艾灸的常用灸法做一簡要描述。

一、艾柱灸

將純淨的艾絨捏成圓錐狀,稱爲艾柱。將艾柱直接或間接置於穴位上進行艾灸的方法稱爲艾柱灸,根據艾柱是否接觸皮膚與否分爲直接灸法和間接灸法。艾柱的形態是上尖下圓底平的圓錐狀,艾柱的大小視情況而定。施灸時每燃燒完一個艾柱爲一壯。

1.直接灸

將艾柱直接施置於皮膚上稱爲直接灸法,又稱爲“明灸”“着膚灸”。根據皮膚是否化膿結痂等又可分爲瘢痕灸和無瘢痕灸。

瘢痕灸又稱化膿灸,施灸時多選用小艾柱,可在施灸穴位的皮膚上塗以少量蒜汁或凡士林以增加黏附性,將艾柱置於其上,用火點燃艾柱尖端,使之均勻向下燃燒,待艾柱燃燒至底部,除去艾灰,更換新的艾柱繼續施灸。在施灸過程中,可以輕輕拍打施灸部位的四周,以緩解患者的灼熱痛感。灸完後,施灸部位用消毒紗布蓋好,並用膠帶固定,防止感染。通常在施灸後局部會出現小水泡,3~5天化膿,1周左右形成灸瘡,5~6周灸瘡結痂脫落,局部形成瘢痕。此法多用於腹背部和四肢肌肉比較豐厚的部位,禁用於面部。瘢痕灸屬於良性刺激,灸瘡化膿爲無菌性,通常無需擔心。

無瘢痕灸又稱非化膿灸,施灸時多選用中、小艾柱,可在施灸穴位的皮膚上塗以少量蒜汁以增加黏附性,將艾柱置於其上,用火點燃艾柱尖端,使之均勻向下燃燒,當患者有灼熱感或待艾柱燃燒至剩餘1/2或2/5時,用鑷子將艾柱去除,更換新的艾柱繼續施灸,以局部皮膚產生紅暈爲度。施灸後可用油劑塗抹以保護局部皮膚。此法適應症較廣泛,凡是灸法的適應症均可採用此法。麥粒灸屬於無瘢痕灸,所用艾柱的大小和形狀如麥粒,故而得名。麥粒灸適應症也較廣泛。

2.間接灸

艾灸不直接接觸皮膚,而是用藥物或其他襯墊物隔開放在皮膚上施灸的方法,稱爲間接灸,又稱隔物灸。此法可同時發揮艾灸的特性和隔物的藥力,根據所隔物的不同可分爲隔姜灸、隔蒜灸、隔鹽灸、隔附子餅灸。以隔姜灸爲例,具體操作方法爲:將鮮生薑切成0.1~0.3cm厚度的薄片,並在中間針刺數孔,置於施術部位上,上置艾柱灸之。當患者感到灼痛難忍時,用鑷子將灰燼去除,更換新的艾柱,直至局部皮膚潮紅爲度。此法簡便,易於掌握,一般不會引起燙傷,可根據病情反覆施灸。隔姜灸可藉助生薑的功效,發揮解表散寒、溫中止嘔的功效。隔蒜灸則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止痛、發散扒毒的功效。隔鹽灸具有回陽救逆、扶陽固脫的功效。隔附子餅灸具有溫腎壯陽的功效。

二、艾條灸

艾條是取艾絨平鋪在質地柔軟而堅硬的桑皮紙、艾葉紙或棉紙,將其捲成圓柱形封口而成,也可在艾絨中摻入其他的藥物粉末,稱爲藥艾條。將艾條點燃後在穴位或病變位置進行薰灼的方法稱爲艾條灸法,又稱艾卷灸法。艾條根據不同的操作方法,可分爲溫和灸、雀啄灸和迴旋灸。

1.溫和灸

將艾條的一端點燃,對準施灸部位,固定在距離皮膚0.5~1寸處進行薰灸,使患者局部有溫熱而無灼痛感,灸至皮膚紅暈爲度。此法具有溫通經脈、散寒驅邪的作用,可用於治療一切虛寒證。

2.雀啄灸

將艾條的一端點燃,對準施灸部位,不固定距離進行薰灸,類似小鳥啄食一樣,一起一落進行薰灸,使患者局部有溫熱而無灼痛感,灸至皮膚紅暈爲度。此法具有溫陽舉陷和興奮神經的作用,多用於灸治急性病、昏厥急救及兒童疾患。此法熱力較強,應注意避免燙傷皮膚。

3.迴旋灸

將艾條的一端點燃,對準施灸部位,與施灸部位皮膚保持1寸左右的距離,進行平行往復的類似熨衣服一樣迴旋施灸,使患者局部有溫熱而無灼痛感,灸至皮膚紅暈爲度。適用於風寒溼痹、神經麻痹和廣泛性皮膚病等。

三、溫鍼灸法

溫鍼灸是在針刺得氣後,將針留在適當的深度,在針柄上穿置一段長1~3cm的艾條施灸,直待燃盡,除去灰燼。每穴每次可施灸3~5壯,施灸完畢再將針去除。這是一種簡而易行的鍼灸並用方法,其艾絨燃燒的熱力可通過針身傳入體內,使其發揮針和灸的作用,多用於痹證、痿證。

四、溫灸器灸

溫灸器灸就是運用器械輔助艾灸的方式。流傳至今且較爲常見的溫灸器灸包括溫灸盒灸和溫灸桶灸,二者均具有諸多優勢,如使用起來方便、安全,操作時既不影響工作生活,也避免了艾灰掉落燙傷皮膚的風險;可擴大皮膚艾灸的受熱面積,也可以同時艾灸多處穴位。

以上簡介了艾柱灸、艾條灸、溫鍼灸、溫灸器灸等4種常用艾灸方法,每種灸法各有其特點和適應範圍。這些方法在臨牀和日常保健中經常單獨或組合運用。艾灸雖然有多種方法,但基本原理較爲一致,即通過刺激機體的某些穴位或某些部位,激發體內的經氣,調整或改善患者紊亂的生理功能,繼而達到預防疾病或者治療疾病的目的。從文獻記載看,艾灸是一種歷史悠久、具有“簡便驗廉”特點的中醫治病方法和養生保健技藝,受到古今中醫和養生家的推崇。艾灸發展至今,仍然歷久彌新,相信在促進人民身體健康方面將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