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治療痛經

痛經又稱“經行腹痛”,是指經期或行經前後出現的週期性小腹疼痛。以青年女性較爲多見。西醫學將其分爲原發性和繼發性兩種。原發性係指生殖器官無明顯異常者;後者多繼發於生殖器官的某些器質性病變,如子宮內膜異位症、子宮腺肌病、慢性盆腔炎、子宮肌瘤等。

(一)病因病機

病因:如若經期前後衝任二脈氣血不和,脈絡受阻,導致胞宮的氣血運行不暢,“不通則痛”;或胞宮失於濡養,“不榮則痛”。此外,情志不調、肝氣鬱結、血行受阻;寒溼之邪客於胞宮,氣血運行不暢;氣血虛弱,肝腎不足均可使胞脈不通、胞宮失養而引起痛經。

病機:衝任氣血不調,胞宮失養,肝腎不足爲主。

病位:本病與腎、肝、胞宮及衝、任二脈關係密切。

病性:以寒溼凝滯,氣滯血瘀爲主。

(二)辨證

1. 寒溼凝滯

症狀:經前或經期小腹冷痛,得熱則舒,經血量少,色紫黯有塊伴形寒肢冷、小便清長苔白,脈細或沉緊。

治則:溫經散寒。

2. 氣滯血瘀

症狀:經行不暢,經色紫黯、有血塊,經前或經期小腹脹痛拒按伴胸脅、乳房脹痛舌紫黯或有瘀斑,脈沉弦或澀。

治則:化瘀止痛。

3. 氣血不足

症狀:經期或經後小腹隱痛喜按,且有空墜不適之感,月經量少、色淡質清稀神疲乏力,頭暈眼花,心悸舌淡、苔薄,脈細弦。

治則:益氣養血、調補衝任。

(三)治療

主穴:脾俞、血海、關元、三陰交、歸來。

配穴:寒溼凝滯:腎俞、神闕、大赫

氣滯血瘀:氣海、太沖

氣血不足:氣海、足三裡

【方法】

(1)溫和灸每穴灸10~20分鐘,每日1次,5次爲1個療程。於月經前5天開始施灸,灸至月經來潮,連灸3個療程。

(2)隔姜灸艾炷如棗核大,每穴5~7壯,每日1次,5次爲1個療程。

(3)藥物灸取肉桂10g,吳茱萸、茴香各20g研末,用白酒適量炒熱灸神闕穴,冷後再炒,以不燙傷爲度,膠布固定,連灸3日。下次月經之前再灸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