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Apollo,離“登月”還有多遠?

4年前,當百度打着Apollo名號,發佈自動駕駛平臺時,寓意很明確:像Apollo登月那樣,推動自動駕駛落地。當時,百度已經摸索了4年,技術演進到了第三代。

真實的Apollo計劃,從1961年啓動,到1969年阿姆斯特朗在月球邁出“一小步”,耗時8年。百度從2013年投身自動駕駛,到今年,正好也是8年。

6月17日,在北京亦莊的 Apollo Park 園區內,百度發佈了最新的第五代無人駕駛 Robotaxi — Apollo Moon。寓意同樣很明確:“登月”大計,在此一舉。

美好的寓意,還有原版Apollo“8年功成”的玄學加持,氣氛已經拉滿。其餘的,得看Apollo Moon和百度的造化.

01Apollo Moon的實力

官方將Apollo Moon的實力概括在一組數字中:能力超上代10倍、送達成功率99.99%、48萬成本價格、硬件可靠性20000小時以上、5年以上整車運營週期。

業內共識,自動駕駛落地有三大障礙:技術、成本和法規。法規主要靠政府和行業機構忙活,企業能發力的,主要在技術和成本。

Apollo Moon這組賬面數字,瞄準的正是這兩點。

技術層面,比起正在試運營的第四代產品,Apollo Moon的感知硬件大體相仿,禾賽激光雷達(2個)已是標配,攝像頭數量增加,分辨率、幀率提升,但整體來說,較爲剋制。自動駕駛到今天,已經過了堆硬件的階段,夠用就好。

官方稱能力超上代10倍,有點含糊,主要應該指算力算法以及系統整體效率。800TOPS的平臺算力,非常強悍(比這高的,也就號稱芯片算力要突破1000TOPS的蔚來ET7(參數丨圖片)和智己L7了);算法和系統效率的優化,不言自明,搞了快兩年的開放道路測試,超過1200萬公里的測試里程,價值都在這裡了。

爲了強化記憶,官方甩出4個9(99.99%),強調Apollo Moon在真實場景中,萬隻有一失,絕對真把式。但測試條件和統計方式不詳,暫時不好評價

比起技術,這次百度更樂於談成本。不僅大方亮出Apollo Moon 48萬成本價順帶曝出行業Robotaxi平均成本大約是三倍。這招殺傷力挺大,既給自己造勢,又露了同行的底。以後誰再喊Robotaxi落地有望,免不了要在成本問題上有個交代。

按百度的計算,48萬成本,運營5年,每個月成本8000元左右,差不多是一線城市B2C網約車的人員成本。結論就是,Apollo Moon已經摸到了網約車的成本門檻。不過,如果算上全員的工資,還是得高出一截。

談成本不能不考慮可靠性。Apollo平臺前三代Robotaxi,都是現成產品加裝自動駕駛硬件,長的很怪胎失效率也高。第四代和紅旗合作前裝量產,可靠性開始有譜。到了和極狐合作的Apollo Moon,硬件可靠性據稱超20000小時,運營5年無憂。

02“登月”之難

顯然,在Apollo Moon上,百度的策略有了變化,不再單純強調自家Robotaxi的“好”,而是明白無誤地告訴外界,Robotaxi可以不再受困於“好”和“貴”間的互搏,可以大規模落地。

按照Apollo早前規劃,2023年要把Robotaxi發展到30個城市,擁有3000輛車和300萬註冊用戶,局部跑通商業化

目前,測試車隊規模500輛,翻六番的希望,多半要寄託在Apollo Moon身上。爲此,官方設定了激進的迭代目標:兩年產品換代,能力提升十倍,成本降低一半。

技術迭代和成本壓縮,做到不難,即便不是“十倍”和“一半”。同樣地,有決心也有能力持續燒錢,Robotaxi車隊擴充到3000輛,也不是難事

問題在於,即便一切如願,百度Apollo也未必能成功“登月”。

此前,走的最遠的Waymo,已經通過近三年的試運營,坐實了Robotaxi體驗不佳、接受度低,以及最重要地,不夠安全(尤其容易被追尾)的問題。

Apollo測試車隊去年的運營報告倒是喜人:服務21萬人次,單城日訂單峰值2703單,整體用戶滿意度超過95%。但顯然,結果得打折看。一來試運營的場景限定,二來以年輕人嚐鮮居多。比如,在北京,最受歡迎的線路是在兩個地鐵站之間。上班族和學生黨摸魚來體驗一下,完事坐地鐵回去,和真實場景沒太大關係。

新鮮勁過了,接受度和滿意度能保住幾成,沒把握。真實場景下,把安全交給機器,終究需要勇氣。這份勇氣,把當前的技術路徑逼到極限,也給不了。畢竟,再先進的算法,窮盡不了所有小概率場景。機器決策,也具備不了人的想象力。

Apollo Moon 99.99%的送達率即便是真,但安全只有0和1的差別,0.01%的或然率,也能阻擋Robotaxi臨門一腳。至於5G雲代價、V2X這些防失效手段,兜底可以,但處理不了電光火石間的安全問題。

除了技術上的極限暫時無法逾越,法規的落地,暫時也是沒譜。別看各地爭着建無人駕駛示範區,忙着發測試牌照,那叫搶抓發展機遇。真要立規矩,放Robotaxi大規模落地,那是另外一回事,目前沒有時間表。

03百度的焦慮

這種情況下,自動駕駛的競賽,短期內,比誰能幹,長期看,還是比誰耐磨。

問題是,百度可能磨不起了。研究自動駕駛8年,推出Apollo 4年,數百億投資,150多家合作伙伴,近3000件自動駕駛專利,至今沒什麼像樣的收成。更要命的,看不到可預期的收成,到底在哪裡。

Robotaxi作爲自動駕駛落地的終極圖景,當然很美好,但像Apollo登月一樣,耗時耗力,還要看機緣

原本,百度推出Apollo開放平臺,想多招攬車企和供應商入夥,使用自家解決方案,收入起碼能部分供養自動駕駛項目。但事關未來話語權,車企們紛紛打起太極,一面對Apollo笑臉相迎,揀些無關大局的項目合作,轉頭就繼續用Tier 1的成熟L2,有實力的,都自己搞自動駕駛去了。

無奈之下,百度拉上吉利,組建集度,下場造車,給Apollo落地增加些籌碼。Q1財報發佈後,李彥宏在全員信中明確,Apollo商業化要“三條腿走路”:給主機廠提供解決方案,自己造車以及共享無人車Robotaxi。

不過,明白人都明白,後兩項短期內沒什麼盈利前景,只能秀秀實力,幫Apollo解決方案在主機廠那頭打開銷路

將Apollo業務分拆出去,獨立融資,或許能一定程度緩解百度的焦慮。

好巧不巧,Apollo Moon發佈同時,大洋彼岸,近來人事動盪的Waymo,宣佈融得25億美元,加上去年的32.5億,累計從外部融資57.5億,極大緩解了母公司Alphabet的供養壓力。

幾乎同時,通用旗下Cruise也宣佈,獲得通用金融提供的50億信貸,用來量產無人駕駛車輛Origin。早前,Cruise已經從軟銀沃爾瑪這些外部投資者手裡,拿到了超過100億美元,糧草充足。

眼看自動駕駛投資回溫,國內外同行紛紛補血,百度不可能沒有想法。之所以遲遲未動,一來不願讓寄託自家希望的孩子,去吃“百家飯”;二來外部對Apollo的估值,可能一直沒達到百度的預期。

瑞銀去年12月對Apollo估值100億美元。作爲比較,Waymo雖然比巔峰時跌掉大半,還有300億,Cruise同樣300億。定位頭部陣營的Apollo,顯然不會滿意。或許,在今年的連番動作之後,資本市場會有不一樣的評價。

原版Apollo登月計劃中,Apollo 1號毀於火災,Apollo 7號之前,都在繞地球軌道做無人測試,Apollo 8號首次進入月球軌道,Apollo 9號和10號繞月測試,最後纔有Apollo 11號的歷史一刻。

百度的Apollo,顯然禁不起這麼折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