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EAM的邀請:捆綁銷售幕後的代價與恩怨

愛玩網百萬稿費活動投稿作者 Alkonost,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爲了今日的榮耀

迄今爲止誕生14年,覆蓋254個國家,坐擁1,3000多個遊戲,活躍用戶高達2.1億,售出23億份遊戲。任何人都知道Steam是電子遊戲銷售領域巨頭,但是當這些數字出現在眼前的時候,卻總是難免大吃一驚。不知不覺之間,似乎帶着迷之微笑的“G胖”幾乎已經成爲了廣大玩家眼中“PC遊戲”的代名詞;而在一個嚴格區分“NBA”與“美國男子職業籃球聯賽”的時代,這種堂而皇之的等同不免讓人感到詫異。

羅馬非一日建成,Steam平臺的發展也並非一步登天。電腦遊戲和Steam平臺的“親密”關係源遠流長;多年以來,大量的遊戲發行商都以安裝Steam作爲啓動遊戲的先決條件,這大大助長了Steam客戶端裝機量,最終成就了其今天的榮耀。

那麼,爲什麼開發者會要求用戶在遊玩他們的遊戲的時候必須安裝Steam呢?從用戶的角度理解,Steam簡單易用,提供數量衆多的遊戲購買,支持多人遊戲等功能。但是某些正版受害者後來的經驗告訴我們,這些東西並不是開發商所最在意的,也並不值得讓動視、2K等大牌發行商去強制用戶安裝並使用Steam。

與很多小說和故事中的隱世高手一樣,真正讓這些手握《使命召喚》、《GTA》等重頭IP的業內巨頭中意的,是一個並不爲廣大用戶所知的Steam幕後組件——Steamworks。而使用這一組件帶來的捆綁銷售,也早在多年前就遭人發難;多位遊戲銷售業大佬”互相聲援,對Steam提出了嚴厲的抗議和指控

史詩鉅製:《Steam的遊戲——折扣將至!買買買或者死!》

大佬反擊戰

時間回到2010年的光棍節,這是淘寶雙十一的第二個年頭,馬雲正在通宵清點着他那十億元的銷售額;Steamworks也剛剛加入各大遊戲發行商的豪華午餐。與此同時,在大洋彼岸英吉利,有一位不願披露姓名的大佬通過科技媒體MCV(The Market For Computers& Video Games,中文:遊戲與計算機市場)發表了一通措辭頗爲激烈的的言論,矛頭直指Steam。他聲稱無知的發行商們正在製造一個行業怪物,並且他已經開始着手要求供應商們停止在遊戲中使用Steamworks。另一方面,他也明確表示:“如果我們自己有數字遊戲銷售服務,我絕對不想銷售任何捆綁有Steam的遊戲。”

HMV是英國最大的遊戲和電影連鎖店之一,怒懟Steam的大佬很可能來自這裡。

遊戲零售業對Steamworks的反感不無道理。開發商對Steamworks的使用導致遊戲要求安裝Steam客戶端才能運行,對於遊戲零售商來說,不管你通過什麼渠道——街對面看得見摸得着的遊戲店,亞馬遜,甚至Ebay來販賣這些遊戲,你都在把“珍貴”的用戶導入到擅長施展“錢包榨取術”的G胖手中。如果用一種更爲激進的說法來表達,那就是——遊戲零售商們正在給自己的掘墓人輸送彈藥,並且在這件事情上,他們幾無選擇。

另一位來自行業巨頭的銷售高層也給這位“冒天下之大不韙”的無名“英雄”點了贊,他認爲零售業已經到了最危險的時刻,各大遊戲分發公司應該雪藏使用Steamworks的遊戲。然而沒有人會和錢過不去,是否雪藏使用Steamworks的遊戲實質上取決於各個零售商的決定,而這恰恰是一個典型的囚徒困境。而在更深的一個層面上,是否要求用戶安裝Steam則是衆多“獨立”開發者的決定,銷售者們能做的,僅僅是施加壓力。

Steamworks的真面目

簡單來說,Steamworks是一套由Valve提供的應用程序接口(API);通過這套接口,第三方發行商可以將他們的遊戲整合進Steam平臺。對於發行商來說,使用Steamworks有百利而無一害;Steamworks整合了DRM——數字版權管理、反作弊、成就係統、多人遊戲匹配驗證等任何遊戲都不可或缺的工具,同時也提供諸如社區、Mod、遊戲內購,以及快速發佈DLC和補丁等便捷功能。這些功能和需求說大不大,然而卻也是任何遊戲都無法迴避的問題;開發和維護這一整套系統需要不菲的人力和物力,而某些國產單機神作的DRM系統之令人髮指想必也是衆所周知的事情了。

那麼,使用“Steamworks全家桶”到底需要多少錢呢?

答案是0!

是的,你沒有聽錯,G胖既沒有領着小姨子跑了,也沒有關閉在溫州的工廠(如果有的話)。但是Steamworks確確實實不收取開發者的任何費用,不論是帶寬、發佈更新,還是遊戲激活服務,全部都是免費的。更重要的是,發行商可以在其他平臺銷售激活碼並在Steam上激活。

《使命召喚:現代戰爭2》是首批到Steam碗裡來的大作之一

此等誘惑又豈是大量掙扎在貧困線上的遊戲發行商們能抵制得了的?遊戲開發遠非旱澇保收的行當,上一秒還是大賣,一眨眼可能就死透了;此等省錢又可促進銷售的服務,廣大發行商自然是趨之若鶩了。

等價交換?

故事到這裡簡直完美,良心企業Steam無私奉獻,爲廣大開發者發福利,並且受到了《使命召喚:現代戰爭》系列和《戰錘:戰爭黎明》系列等大牌的垂青,即將共同塑造行業趨勢,帶領我們走向改革開放的新時代。然而日光之下,並無新事;當你無故獲得了什麼好處,你總會付出相應的代價,不管是顯性的,還是隱形的、眼前的,抑或者是不可預期的。

《家園》系列締造者Relic出品的即時戰略大作——《戰錘:戰爭黎明》系列

最爲確鑿且顯見的代價就是:一旦開發者選擇了Steamworks提供的一整套免費服務框架作爲他們產品的解決方案,玩家就必須安裝Steam來遊玩這些遊戲——絕無例外。不過,開發者對此並不在乎,因爲用戶在安裝Steam之後還可能會購買他們的其他產品(Steam甚至還會基於此進行推送)。但是對於Steam的競爭者們來說,這顯然不是什麼好消息。和前文所述的零售商一樣,數字遊戲銷售平臺也紛紛跳出來指責Steam的行爲,Stardock(中文:星灣,擁有平臺Impulse Reactor,中文:脈衝反應堆)批評Steam使用Steamworks捆綁策略,以不正當的行爲爭取遊戲發行和開發者。曾隸屬IGN的遊戲銷售平臺Direct2Drive(中文:直接啓動)則在當時直接拒絕銷售使用了Steamworks的《使命召喚:現代戰爭2》,並給予了尖銳的批評:“我們認爲遊戲不應迫使用戶安裝一個木馬軟件!”

以史爲鑑:第一次瀏覽器大戰

零售業和其他數字遊戲銷售平臺對Steam的抨擊和怨恨很難不讓人想起二十年前的微軟,所有使用過Windows的人恐怕都和其捆綁瀏覽器IE有過那麼一段不得不說的故事。曾幾何時網景瀏覽器(Netscape Navigator)坐擁80%的瀏覽器市場;而微軟則通過捆綁銷售,砸重金讓硬件製造商和網絡服務提供商強推IE等手段讓網景公司幾近破產,最終被AOL(中文:美國在線)所收購。

曾經的瀏覽器霸主:網景瀏覽器2.0黃金版

瀏覽器大戰是一個令人警醒的故事,2010年就有內部人士爆料稱Steam據有80%的電腦數字遊戲銷量(顯然在當時這個數字水分很大),Steam儼然正走在成爲“遊戲界微軟”的康莊大道上。然而以史爲鑑也要按照基本法,平臺和零售商們固然可以在雲端安然指責發行商對“遊戲界微軟”無動於衷,畢竟DRM、聯機服務、成就係統等內容方面的缺失或者糟糕體驗最終並不會反噬他們的利益;而另一角度上,迫使用戶安裝Steam也不會影響(很可能反而促進)發行商和開發者的收入;換言之,發行商和零售商的利益在這件事上並不一致。

另外,自主開發一套類似Steamworks的解決方案需要極高的成本,並且體驗通常得不到保證,在開發者和發行商們叫苦不迭的時候,我們的零售商大爺極可能無情地表示這屆發行商和開發者不行,然後提高門檻或者嘗試換馬

而從商業道德的角度,整件事情對指控者們也相當不利,Steam的成功並沒有太多“邪惡”的舉動,他們並不需要也沒有資本重金買通開發者和發行商。Steamworks,作爲一整套解決方案,通過優秀的標準化和極低的成本,切實可行地滿足了開發者和發行商的重要需求,這是一筆你情我願的雙贏交易。這是Steam通過整合本身既有的技術實力和遊戲發行、開發經驗,並將之投射到一個新的領域進行戰略展開的成果;這本身可以說是商業策略成功的模範級演示和跨領域的華麗轉身。而在瀏覽器大戰中,網景公司的年收入甚至從來沒有超越過微軟持有的現金,微軟砸重金以大欺小的行爲與Steam對零售市場細緻謀劃的介入不可同日而語。

RPS的詛咒

這樣看來,零售商與其他平臺的指控似乎並站不住腳,Rock Paper Shotgun就曾直截了當地表示“除非這些零售商們能提供與Steamworks一樣有競爭力的服務,不然他們所哭號的‘不公’就不值一駁。”在這篇發表於2010年11月11日的文章結尾,Rock Paper Shotgun還不忘給這些“無病呻吟”的傢伙們踩上一腳:

“鑑於Steam之外的選擇只剩下臭名昭彰的Game For Windows Live(中文:Windows遊戲在線)和嘴上沒毛辦事不牢的Impulse Reactor(中文:脈衝反應堆),各大發行商紛紛要求用戶安裝Steam來運行他們的遊戲也不足爲奇。”

多少人曾被彈窗擋在GTA的花花世界門外,Game For Windows Live死得不冤(笑)

然而沒想到的是,Rock Paper Shotgun一語成讖。微軟於2013年8月15日宣佈“惡名遠揚”的Game For Windows Live正式遭到“斬首”(雖然換個名字又在win10中粉墨登場並被再次打得鼻青臉腫),而“乳臭未乾”的Impulse Reactor則幾易其手,最終在Gamestop(美國最大的遊戲零售商之一)旗下於2014年4月夭折。曾經於2009年因爲Steamworks怒髮衝冠,一腳踢開金字招牌使命召喚的Direct2Drive則一路顛沛流離落入Atgames之手,最終屈服並開始銷售Steam激活碼。值得一提的是,《使命召喚:現代戰爭2》至今未在其平臺上出現。而那幾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在MCV上批評Steam並號召大家聯合抵制的大佬們,如今又在何處呢?

Direct2Drive履行了諾言,《使命召喚:現代戰爭2》至今沒有出現

螳螂伸出自己前臂的時候,也許早就知道它已經收到了死神的邀請;然而誰又甘心死在巴格達呢?畢竟赴約的地點應該是在薩馬拉纔對。那麼這又是否證明Steam就代表着歷史的洪流和革命的趨勢呢?是否足以正當化粉絲們在電腦遊戲與Steam之間畫上的碩大等號呢?這不禁讓人想起茨威格在《斷頭皇后》中那句被反覆用來告誡年輕女孩的引言——“她那時候還太年輕,不知道命運給予她的全部饋贈,早已在暗中標好了價格。”也許只有在將來,我們才能更加客觀全面地理解這個符號所代表的全部意義。現在我們所能看到的,只有免費的Steamworks。

歡迎參加——愛玩網百萬稿費徵稿活動:當金牌作者,開本站專欄,領豐厚稿費,得專屬周邊!

遊戲專欄投稿信箱:otaku@vip.163.com

歡迎關注愛玩APP【精選】板塊,更多精彩等着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