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蒸發4千億!華爲救星重摔 中芯國際還有救?

大陸晶圓代工龍頭中芯國際。(圖/中新社)

大陸晶圓代工龍頭中芯國際今年初在華爲禁令轉單效應下,從臺積手上搶下華爲旗下海思半導體的14奈米訂單,加上陸美科技競爭,大陸晶圓代工龍頭中芯國際宣佈迴歸A股。不過,中芯國際下半年面臨美國製裁,甚至該公司在應對如何引進半導體生產設備,打算找回蔣尚義擔任副董事長,卻引發現任聯合首席執行長梁孟鬆不滿,中芯國際面對諸多挑戰。

美國商務部去年5月將華爲列入實體清單後,來自美國技術含量出口標準,被限定在25%門檻,導致華爲的美企供應鏈幾乎斷裂,不過,全球晶圓代工龍頭憑藉本身自研技術,仍然可以繼續與華爲保持業務往來。今年1月,外媒報導美方打算將25%門檻下調至10%,外國企業也得遵守規定,臺積電勢必受到影響,在這樣的背景下,中芯國際受惠轉單效應,將從臺積電12奈米制程手上拿下訂單,將替華爲麒麟710處理器生產14奈米制程的訂單。

在華爲今年5月進一步遭到美國商務部制裁,所有含有美國技術半導體產品與服務,都須經美國政府審覈通過才能出貨,大陸半導體自主化意識全面激起,中芯國際也在6月啓動在上海創板掛牌上市,當時中芯國際在招股書上表示,籌資的200億元人民幣,要用來建造14奈米12吋晶圓生產線

中芯國際最後在7月16日正式上海科創板上市,開盤後股價一路狂飆市值來到6000億元人民幣,躍升陸股最高市值的科技股,也成爲首家A股、H股都掛牌的大陸半導體公司。中芯國際同爲大陸唯一一家擁有14奈米制程技術的陸企,主要是原臺積電前研發處長梁孟鬆入主中芯國際後,協助其在300天內突破14奈米制程研發困境

麻省理工科技評論 (MIT Technology Review)》在2019年8月曾分析,中芯國際能在2018年宣佈突破14奈米FinFET製程,2019年打造出大陸首顆FinFET製程晶片,甚至在營運逐步有起色,甚至追上臺積電在南京 12 吋晶圓廠16 奈米制程,更加深中芯國際在N+1、N+2製程研發進程。評論更是指出,梁孟鬆是最大功臣

中芯國際7月31日公告,該公司與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管理委員會當日共同訂立並簽署《合作框架協議》,雙方將成立合資企業從事發展及運營聚焦於生產 28奈米制程以及以上IC項目,首期預計投入76億美元、目標產能爲每月10萬片12吋晶圓,二期項目依照客戶以及市場需求而定。

中芯國際在上海、北京、天津和深圳擁有4座晶代工廠,另有2座合資廠區,這次擴產28奈米廠,而非市場矚目、華爲所需的14奈米以下先進製程,除了符合先前中芯國際聲稱將遵守美國禁令之外,同時也爲擴大成熟製程產能打下基礎。

但隨着時序進入9月,中芯國際被傳遭美國列入出口管制措施,導致半導體生產設備無法進口,聯電、世界先進等臺廠有機會獲得轉單,中芯國際股價從9月初的65.35人民幣,月底僅剩49.65人民幣,若從8月高點來看,股價短短2個月崩跌超過4成。加上前一陣子的風波,中芯國際市值僅剩2000億元人民幣,等於是半年蒸發3分之2。

隨後,中芯國際證實遭到美方制裁,更在先前傳出遭列入實體清單,中芯國際說明,10奈米以下製程發展受到阻礙。

至於梁孟鬆,今年5月才獲得65.91萬份購股權,與中芯國際董事長周子學獲得相同的高報酬,由於大陸半導體自主化政策已然成形,中芯國際將承擔大陸半導體產業的大量晶片需求供應,所以要全力留住協助中芯國際進入先進製程的梁孟鬆。不過,上週傳出原臺積電共同營運長蔣尚義將回鍋離開1年半的中芯國際,蔣尚義隨後也證實消息,但卻引起梁孟鬆不滿,憤而在董事會上提出辭呈。

蔣尚義回鍋中芯國際,就提到將着重在先進封裝技術與小晶片研發,更傳出有能力獲得中芯國際遭美國出手干預、荷商艾司摩爾手上的極紫外光(EUV)微影設備,該設備爲進入先進製程的重要關鍵。

就目前狀況來看,中芯國際面臨美國封殺幾乎難以從中脫困,所以從先進封裝技術下手或許是推進先進製程研發的好方法,加上中芯國際也在加強28奈米制程擴展,北京當局也提出28奈米以下製程10年免稅優惠,這對於若沒有國家大基金補助仍處於虧損的中芯國際來說,無疑是一大利多,但從先前中芯國際財報指出中芯南方高額折舊費用,將影響毛利率5個百分點,以及降低今年度資本支出,主要是受到美方制裁影響,中芯國際如何度過難關,外界都在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