灣區潮涌千帆競——寫在《深化粵港澳合作 推進大灣區建設框架協議》簽署4週年前夕

微視頻|大灣潮歌(來源:~)

放眼全球灣區既是臨海向洋的地理概念,也是備受矚目的經濟現象。

在這裡,有具有全球第一的港口吞吐量和世界級機場集羣,港口年貨物吞吐量超過16億噸、機場旅客運送能力超過2億人次,相當於3分鐘就駛出一艘萬噸巨輪,1分鐘起降一架客機。

在這裡,有5.6萬平方公里和8000多萬人口,2020年創造經濟總量超11萬億元,相當於以不到全國0.6%的面積,創造了全國12%的GDP,超過一箇中等國家經濟體,可入列全球十強。

這裡,正是中國第一灣——粵港澳大灣區。

2017年7月1日,在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見證下,《深化粵港澳合作 推進大灣區建設框架協議》由國家發展改革委和粵港澳三地政府在香港簽署,標誌着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正式啓動。習總書記作出重要指示,要求把這件大事辦好。

與會者走過中國國際人才交流大會設立的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創新與人才智力展區(2021年4月24日攝)。 新華社記者 毛思倩

從協議規劃,到藍圖鋪展。近4年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領航掌舵下,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邁出堅實步伐,成爲推動“一國兩制”事業發展的生動實踐,向着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羣的目標逐浪前行。

潮涌大灣,千帆競渡,這裡有大機遇、大未來。

(一)希望的熱土——從起步到發力,這裡有看得見的發展,感受到的活力,每一天、每一小時、每一秒都在發生新變化

生於佛山,長在香港,學在美國,80後“學霸”生物化學專業博士潘洪輝最終選擇回到粵港澳大灣區創業

“父親說,他今後沒辦法跟孫子交流,因爲小孩子不會說中文。”這是他萌生回國念頭的最初原因,而中國經濟展現出的活力,尤其生物醫藥業的快速發展,更堅定了他回國選擇。

2012年,他加入了一家國內大型生物製藥企業;2018年,他回到母親故鄉——中山市,落戶中山粵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合作平臺,創立中山康天晟合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目前公司已從初創12人發展到現在100多人,贏得國內外近百家生物技術企業客戶的信賴。

投身大灣區!

如今,在香港流行這樣一句話:跨過深圳河,天地更廣闊。

吸引越來越多港澳青年的背後,是一張通往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羣的宏大藍圖。

這是2018年10月25日拍攝的深圳前海深港青年夢工場。 新華社記者 毛思倩 攝

大灣區魅力何在?

在世界版圖上,粵港澳大灣區與美國舊金山灣紐約灣、日本東京灣並稱爲世界四大灣區,這些灣區是全球經濟最發達、最開放、最活躍的地區。

在夜景衛星圖上,珠江入海口,這片中國燈光分外璀璨的區域囊括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和廣東省的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東莞、中山、江門、肇慶9市,是中國開放水平最高、經濟最具活力的區域之一。

對比其他三大灣區,粵港澳大灣區具有獨特優勢

它的面積相當於紐約灣區和舊金山灣區總和;人口是其他三大灣區人口總和;除採礦業外,其他所有工業體系一應俱全;最特殊的是,它是在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三個關稅區、三種貨幣的條件下建設的,國際上沒有先例。

歷經改革開放後的快速發展,尤其是香港、澳門迴歸祖國後,粵港澳合作不斷擴大深化,這一區域坐擁明顯區位優勢,累積了雄厚經濟實力,創新要素集聚、國際化水平領先,已具備建成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羣的優勢條件。

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重大國家戰略。大灣區建設前進的每一步,都離不開習總書記的關心支持。

2012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八大後首次離京考察就來到廣東。他指出,希望廣東聯手港澳打造更具綜合競爭力的世界級城市羣。從2018年3月參加全國人大會議廣東代表團審議,到2018年10月視察廣東,再到2020年10月再次到廣東視察,習近平總書記每次都對大灣區建設作出重要指示、提出明確要求。

2017年6月29日至7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出席慶祝香港迴歸祖國20週年大會暨香港特別行政區第五屆政府就職典禮,並視察香港特別行政區。2014年12月19日至20日、2019年12月18日至20日,習近平總書記先後兩次來到澳門出席系列活動並進行視察。

領航定向、行穩致遠。習近平總書記的一系列重要講話和指示,爲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瞭前進方向、注入了強大動力。

在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關心指引下,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近年來快速推進,在當前風高浪急的全球經濟形勢下,交出一份靚麗的“灣區答卷”——

到2020年底,大灣區經濟總量達11.5萬億元(廣東珠三角經濟總量近9萬億元人民幣、香港約2.7萬億港元、澳門約1944億澳門元),比2017年增加1.4萬億元,經濟總量與意大利、加拿大、韓國不相上下,高於舊金山灣區;廣東的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5.3萬家,比2017年增加近2萬家。

在大灣區,一個覆蓋11個城市的立體交通網絡正越織越密,“1小時生活圈”基本形成——

160公里/小時!4月20日,隨着最後一個鋼軌接頭焊接成功,廣州地鐵18號線首通段實現全線長軌貫通。

這條“粵港澳大灣區最快地鐵線”的最高設計時速刷新了全國紀錄,將廣州市中心到南沙的時間從現在一個多小時縮短至30分鐘左右。

“以前從香港到廣州來一趟,至少4個小時,如今可方便多了。”李劍禧是在廣州天河區港澳青年之家創業的香港青年,他的太太孫嘉晞是廣州姑娘,幾年前兩人喜結良緣。便利的交通條件不僅解決了兩地奔波,也進一步堅定了他來廣州創業的想法。

中鐵十一局軌道焊機在焊接廣州地鐵18號線首通段最後一個鋼軌接頭(2021年4月20日攝)。 新華社記者 劉大偉 攝

目前,大灣區高鐵里程超過1200公里,城市軌道交通運營里程超過1000公里,伴隨港珠澳大橋、廣深港高鐵等標誌性工程建成通車,從香港駕車到珠海、澳門僅需30分鐘,香港往來廣州縮短至1小時以內。在大灣區核心區,每百平方公里擁有8.9公里高速公路,高於其他世界三大灣區。

在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影響力顯著增強——

位於廣深港科技創新走廊重要節點位置的深圳光明科學城塔吊林立、機器轟鳴,正在如火如荼建設中。近期,致力打造國家實驗室“預備隊”的深圳灣實驗室,正式在這裡落地。

不僅是深圳灣實驗室。

位於東莞的中國散裂中子源投入運行、中科院強流重離子加速器裝置在惠州動工、江門中微子實驗站建設有序推進,一批重大創新載體正在這裡拔地而起,大灣區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能力顯著增強。

這是2021年4月21日在東莞松山湖拍攝的中國散裂中子源(無人機照片)。 新華社記者 鄧華 攝

大灣區與北京、上海同爲國家佈局的三大國際科創中心。

爲創新匯聚人才,大灣區全面實施境外高端緊缺人才所得稅優惠政策,實際稅負水平與港澳趨同,珠三角9市累計發放個稅補貼23.9億元,引進近9000名境外創新人才。

在大灣區,各城市握指成拳、組團發展,“城市圈引擎”呼之欲出——

大灣區之“大”在於城市優勢之“大”,11個城市中就有4個城市經濟總量超萬億元,各個城市都具特色定位。大灣區“9+2”城市羣中,“廣佛肇”“珠中江”“深莞惠”等城市團組已成爲大灣區最爲熟悉和常見的熱點名詞。

清晨,“廣佛候鳥”從佛山的廣東金融高新區家中出發,乘坐地鐵到廣州的珠江新城,用時不到1小時……廣州、佛山,兩個超萬億元GDP城市已然無縫接軌,廣佛地鐵日客運量已超50萬人次。

頂層設計、統籌佈局、錯位競爭、組團發展、協同並進、形成合力——數據顯示,2019年2月至今年4月,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已陸續出臺231部涉粵港澳大灣區相關政策文件,構建起推動粵港澳大灣區高效、快速發展的完備政策體系,爲大灣區發展提供了充足的空間與動能。

“豐富而完整的政策體系,爲粵港澳三地突破差異、實現協同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機制保障,也爲大灣區內部的深度融合提供了強勁動力。”暨南大學經緯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發展研究院教授覃成林說。

廣東省省長馬興瑞說,經過近4年努力,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取得階段性顯著成效,綜合實力顯著增強,合作更加深入廣泛,三地民衆獲得感更加充實,充分展現出“一國兩制”的制度優勢和勃勃生機。

(二)示範的價值——從探索到引領,這裡持續發揮改革開放先行先試優勢,解放思想、開拓創新,努力打造高質量發展的典範

橋,跨越障礙,聯通此岸和彼岸。

珠江入海,伶仃洋上。一橋連三地,即將迎來通車千日的港珠澳大橋,如長虹臥波,蔚爲大觀。

距此正北38公里,內伶仃洋裡,連接珠江兩岸的又一超級跨海工程建設正如火如荼——深中通道初具規模。在中山市珠江西岸的馬鞍島旁,一排巨大橋墩延伸向水天一色處,遠處伶仃洋大橋主塔已施工至210米高程,中山大橋主塔已施工至150米高程……

這是2020年9月12日拍攝的港珠澳大橋(無人機全景照片)。 新華社記者 陳曄華 攝

這一全長24公里、擁有90米超高橋面的深中通道,預計2024年建成通車,將成爲“深莞惠”和“珠中江”城市羣的直連通道,屆時深圳到中山車程從目前2小時縮至20分鐘左右。

曾經,被數條河流分割成不同區域的紐約大灣區,正是因爲修建了2000多座橋樑,加速實現了灣區一體化的繁榮景象。

港珠澳大橋、深中通道、虎門大橋、南沙大橋、黃埔大橋……如今,粵港澳大灣區也正在用一座座大橋,跨洋穿海,構成了一道道海上黃金風景線。

亦如一座座飛架珠江兩岸的“彩虹”,粵港澳大灣區正在全面構建與國際接軌的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共建開放“大平臺”、拓展經貿“大網絡”、培育灣區“大市場”,持續先行示範打造我國改革開放的“新標杆”。

始終走在改革開放前列,以制度“軟聯通”釋放發展紅利,是引領大灣區高質量發展的根本所在——

“2019年搬入深圳前海之前,來畫的估值還只有4.3億元,受益於前海產業扶持及自身品牌放大效應疊加,短短一年多估值翻了幾番。”來畫視頻CEO魏博表示。

對魏博來說,大灣區人才戰略幫助來畫吸引了大批港澳地區的年輕設計師,讓產品更有“國際範兒”。

如今,來畫深圳團隊120人,其中港籍同事33人,佔比近30%。“我們計劃今年招聘超過100名港籍青年。”魏博說。

這是2020年10月12日拍攝的深圳前海石。 新華社記者 毛思倩 攝

前海,是廣東自貿試驗區的一部分。

今年4月,廣東自貿試驗區迎來掛牌6週年。累計形成584項制度創新成果,348項在全省複製推廣,41項在全國複製推廣……一串串數據印證着粵港澳大灣區不斷深入的制度創新。

同樣在4月,今年3月1日正式實施的《深圳經濟特區個人破產條例》迎來滿月。這一全國首部個人破產法規,讓“誠實而不幸”的債務人特別是創業失敗者有機會重新出發,成爲優化營商環境的“破冰之舉”。

“以更大魄力、在更高起點上推進改革開放”“努力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中走在全國前列、創造新的輝煌”……習近平總書記去年10月考察廣東時的重要指示,指引粵港澳大灣區在新時代深化改革開放道路上不斷大膽探索,突破創新。

始終堅持創新驅動,以科技“智聯通”提升競爭優勢,是大灣區發展永葆活力的關鍵所在——

大灣區能否比肩國際一流灣區,要害在創新。

全球知名灣區無一例外是“創新之灣”,各類科創資源高度集聚。硅谷所在的舊金山灣區,紐約、東京灣區,也是公認的創新、金融等產業聚集地。

廣州珠江航道中段,有一座佔地約1.83平方公里的江心小島,這裡就是大名鼎鼎的廣州國際生物島。

記者來到這裡時,“共和國勳章”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正在這裡積極組建“廣州實驗室”。談起灣區科技條件,鍾南山認爲,大灣區與國際聯繫密切,能比較快與國際接軌,在國際合作方面還是有一定優勢的。

如今,廣州國際生物島正致力於建設國家生物醫藥政策創新試驗區,打造世界頂尖的生物醫藥和生物安全研發中心。

無論是在深圳、東莞,還是廣州、珠海……記者在大灣區調研期間,每個城市的政策制定者、企業管理者在講話中,“創新”是名副其實的高頻詞。

儘管,粵港澳大灣區已在過去孕育了華爲、騰訊、大疆、格力等一批有能力在世界舞臺上“弄潮”的科技創新企業,但對標“建設富有活力和國際競爭力的一流灣區”的目標要求,創新之路依然任重道遠。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錨定的粵港澳大灣區戰略定位之一就是“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創新在規劃綱要中被提及137次之多。

光明科學城、西麗湖國際科教城、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等重大平臺加快建設,綜合粒子設施、腦解析與腦模擬、合成生物等一批大科學裝置正在灣區啓動建設……

工人在深圳光明科學城啓動區項目工地作業(2020年3月12日攝)。 新華社記者 樑旭 攝

始終堅持人民至上,以百姓“心聯通”匯聚磅礴力量,是大灣區改革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這是一個關於樹的故事。

2009年至2015年,澳門不少本土大樹面臨很嚴重的疾病——褐根病。這種病傳染力非常強,只要有一棵樹患病,馬上蔓延到周邊樹木,一旦樹木出現病症,基本已是病入膏肓。

在澳門政府的求助下,廣州市園林局派出專家作爲“樹木醫生”爲澳門大樹問診把脈。廣州專家還總結出一套專門針對澳門氣候和土壤的生物綜合防治方法,及時有效地把澳門樹木的褐根病遏制住了。

粵港澳三地,同根同源,血脈相連。

56年前,爲解香港“水荒”,一萬多名內地建設者在物資和技術都匱乏的艱苦條件下,奮戰建成長83公里、通過8級抽水將東江水提升46米的東深供水工程,成爲香港供水的生命線。

東深供水工程建設者羣體代表在“時代楷模”發佈儀式上領取“時代楷模”獎牌和證書(2021年4月18日攝)。 新華社記者 潘旭 攝

如今,東深供水工程經過多次擴建和改造後,平均每分鐘向香港供水2092立方米,保障了香港每年超過11億立方米的供水。

大灣區跨境醫療服務合作也在不斷加強。去年由於疫情原因滯留廣東的慢性病患者約有3.8萬人,得益於醫療合作,許多患者通過在香港預約、實現在深圳等地就診。越來越多來自香港和澳門的醫生通過獲取內地醫師資格、申請短期行醫等方式獲得多地執業資格。

改革發展的最終目的,是讓羣衆過得富足幸福,日子更加美好。

在江門,入夜的城央綠廊,從空中俯瞰宛如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將兒童公園、江海雲道、城市陽臺等景觀串聯起來,搭配免費開放的體育公園,成爲市民休閒娛樂“打卡”的網紅點。

這是2020年拍攝的廣東佛山嶺南天地(資料圖片)。 新華社發

在佛山,以歷史文化街區爲橋,千年禪城精心打造的嶺南天地讓傳統文化“活起來”,吸引年輕人更好守護嶺南文化,也讓更多人記住鄉愁。

……

今天,更加宜居宜業宜遊的灣區生活,爲無數創新創業者提供奮鬥圓夢的廣闊天地,匯聚起逐夢前行的強大力量。

(三)獨特的優勢——從深化合作到互利共贏,這裡堅守“一國”之本、善用“兩制”之利,支持和推動香港、澳門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珠海橫琴島與澳門,盈盈一水隔,最窄處僅187米。

“路上也就半個小時”,澳門律師李煥江每天都會從澳門開車到位於珠海橫琴新區的中銀—力圖—方氏(橫琴)聯營律師事務所上班,他是這裡的高級合夥人。

中銀—力圖—方氏(橫琴)聯營律師事務所是全國第一家由內地與香港、澳門合夥聯營的律師事務所,也是粵港澳大灣區內公共法律服務平臺中規模最大、港澳律師數量最多的律所。

“內地與香港、澳門擁有不同的法律制度,我們能夠爲多個法系、多語種的地區或國家法律多元化需求提供一站式服務。”他說。

“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三個關稅區”,這“一二三”格局是粵港澳大灣區的顯著特點。粵港澳三地合作建設大灣區,能否將“制度之異”變爲“制度之利”至爲關鍵。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11月12日會見香港、澳門各界慶祝國家改革開放40週年訪問團時這樣對大灣區建設作出指示:

——要在“一國兩制”方針和基本法框架內,發揮粵港澳綜合優勢,創新體制機制,促進要素流通。

——要大膽闖、大膽試,開出一條新路來。

牢記囑託,粵港澳三地堅定信心,攜手行動。

經過近4年努力,粵港澳大灣區既堅守“一國”之本,又善用“兩制”之利,粵港澳三地和有關部門積極作爲,有力有序推進各項工作,以不斷深化的規則銜接、機制對接按下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快進鍵”,成效顯著。

毗鄰香港的深圳前海,曾經是一片灘塗之地,而今高樓林立、人流不息。這片“特區中的特區”有着許多第一:

建立以三維地籍爲核心的土地立體化管理模式、實施“多證合一”“一照一碼”登記制度改革、推行貿易收支便利化首批試點、實現“中國前海”船籍港國際船舶登記制度落地……創立以來,前海累計推出610項制度創新成果,其中全國首創或領先236項,全國複製推廣58項,全省複製推廣82項。

一個又一個香港青年,在前海實現了創業夢。

前海深港青年夢工場累計孵化創業團隊446家,其中港澳臺及國際團隊227家,累計融資超過15億元。香港青年創業者陳昇、郭瑋強獲得2021年首屆“深圳青年五四獎章”。

作爲最早一批入駐夢工場的香港青年創業者,陳昇的公司致力於打造一個國際領先水平的跨境電商垂直搜索系統。

這是2020年8月12日在深圳市福田區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拍攝的粵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工場。 新華社記者 毛思倩 攝

“免費的場地、便利的融資環境、創業初期給予的支持,讓我體會到前海‘依託香港、服務內地、面向世界’12字定位的真正含義。”陳昇說。

據統計,截至2020年底,前海合作區累計註冊港資企業超過1.1萬家,註冊資本1.26萬億元,成爲與香港關聯度最高、合作最緊密的區域之一。

近4年來,廣東省引進港澳企業5萬多家,實際利用港澳資金3400億元;2000多名港澳專業人士取得內地註冊執業資格。廣東佈局建設10家省實驗室,與港澳合作新建20家聯合實驗室,廣東向港澳開放1萬多臺大型科學儀器。

支持港澳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推動宜居宜業宜遊,共建共享優質生活圈,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重要內容。

近年來,國家、省、市頒佈了一系列涉及惠港惠澳的政策文件,內容主要涉及三大主題:教育,創業營商就業,便利惠民。特別是廣東近年來認真落實國家惠港惠澳政策,深入實施“灣區通”工程,推動大灣區建設成果更多更廣地惠及三地民衆:

——深入實施港澳青年實習計劃等交流項目,港澳青年同等享受內地創業培訓補貼、租金補貼、創業孵化補貼,港澳科技創新基金、青年發展基金等優惠政策覆蓋到在粵創業的港澳青年,目前在廣東的港澳青年創業團隊近600個、從業人員超過4000人。

——民生領域市民待遇全面落實。圍繞港澳居民關切的購房、就學、就醫、社保、報考公務員事業單位等熱點問題,廣東逐項研究制定專項政策,推動享有本地市民同等待遇。

——大灣區生態環境更加優美。2020年珠三角地區空氣優良天數比例達92.9%。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港澳居民選擇來珠三角居住生活,常住廣東的港澳居民超過30萬人。

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是新時代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的新嘗試,也是推動“一國兩制”事業發展的新實踐,需要粵港澳三地緊抓機遇、乘勢而上,不斷創新體制機制,培育新優勢,實現新發展。

從空中俯瞰,大灣區11座城市像一顆顆明珠鑲嵌在珠江東西兩岸,勾勒出一個巨大港灣,呈現出“產業活、物流活、投資活、創新活”的生動景象,向世界展現着“中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的豐富內涵。

(四)光明的前景——從現在到未來,這裡機遇無限,要在新發展階段取得更大進展,朝着建設富有活力和國際競爭力的一流灣區的目標不斷奮進

現代經濟主要是城市羣之間的競爭,有研究表明,全球60%的GDP主要集中在灣區及其腹地。

東莞松山湖,生機盎然,鍾靈毓秀。

在松山湖科學城的中國散裂中子源,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研究員童欣正在緊鑼密鼓地開展科學實驗。

“這裡是擁抱未來的希望所在。”童欣說,通過建設大科學裝置,大灣區正吸引來自內地、港澳和國際的大量科研人才,並依託成熟完備的產業鏈,加快推動產業轉型升級。

松山湖科學城未來的發展,正是聚焦國家戰略和前沿研究,立足解決重大科技創新中的“卡脖子”問題,吹響了粵港澳大灣區瞄準原始創新加快高質量發展的號角。

從廣州科學城到東莞松山湖科學城,再到深圳光明科學城,粵港澳大灣區的科技創新能力正得到全新提升。

中流擊水,乘勢而上。

面對“兩個大局”、心繫“國之大者”,踏上新徵程的粵港澳大灣區使命光榮、任務艱鉅。

一方面,與東京、紐約、舊金山等國際一流灣區相比,粵港澳大灣區原始創新能力相對薄弱,經濟增長內生動力有待增強,區域發展空間面臨瓶頸制約,資源能源約束趨緊,生態環境壓力不小,未來加快高質量發展仍任重道遠。

另一方面,全球治理體系和國際秩序變革加速推進,各國相互聯繫和依存日益加深,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蓄勢待發,“一帶一路”建設深入推進,爲提升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競爭力、更高水平參與國際合作和競爭拓展了新空間。

“加快打造引領高質量發展的第一梯隊”——“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爲中國繪就的高質量發展路線圖中,爲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指明方向。

擼起袖子加油幹,機遇就會在手中。

5月8日,廣州市祈福英語實驗學校面向初中階段學生的“港澳子弟班”正式開班。

“港澳子弟班”是專門爲在大灣區工作和居住的港澳人士子女開設。

如今,僅廣東省中小學在讀港澳學生9.5萬人、高校在讀港澳學生1.4萬人。港澳居民在粵參加養老、失業、工傷保險累計達18.7萬人次,廣東面向港澳居民發放社保卡近12萬人。

跨境金融、跨境執業、跨境就醫、跨境辦公、跨境就學、跨境通勤……粵港澳大灣區的獨特之處培育出大灣區的特有之美。

祖國是香港、澳門最堅強的後盾!粵港澳大灣區在“一國兩制”的獨特製度設計中,爲香港、澳門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縱深。

粵港澳大灣區,9+2≥11!

廣東省委書記李希說,廣東將抓住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重大機遇,突出體制機制創新和格局體系營造,繼續用好改革開放“關鍵一招”,奮力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廣東大地落地生根、結出豐碩成果。

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表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加上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給予香港的支持,將會爲香港帶來龐大的發展空間。

澳門特區行政長官賀一誠說,在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框架下,珠海和澳門兩地將可利用各自優勢得到更大發展,共同發展好多元產業。

開啓新航程,實現高質量發展,要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

80多年前,巴金先生曾到廣東江門撰文《鳥的天堂》。文中提到的那株古榕樹現今已400多歲,遠望去獨木成林、橫臥水面,萬千鷺鳥飛翔啼鳴,鳥樹相依、人鳥和諧。

爲守護這方溼地,距此800多米的江湛高鐵2018年開通前,曾投巨資安裝全封閉隔音屏。如今,廣東江門的小鳥天堂國家溼地公園已然成爲粵港澳大灣區綠色發展的生動寫照。

這是文學大師巴金曾描繪過的廣東新會小鳥天堂(2018年6月27日攝)。 新華社記者 張加揚 攝

相距不遠,一個世界級軌道交通產業基地正在江門加速形成。中車廣東軌道交通車輛有限公司內,一列列自主研發的高速動車和地鐵展現中國製造新名片,香港地鐵也會來此維修,“軌道上的大灣區 ”從這裡騰飛。

“創新驅動,改革引領”“協調發展,統籌兼顧”“綠色發展,保護生態”“開放合作,互利共贏”“共享發展,改善民生”——貫徹新發展理念,是《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的重要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並將在“十四五”乃至未來更長時間,指引大灣區在高質量發展中展現更大作爲。

開啓新航程,拓展發展新空間,要以更大魄力、在更高起點上推進改革開放——

珠江口西岸,偉人孫中山的故鄉——中山市翠亨新區。

深中通道的加快建設,讓位於西岸登陸點的這片新區迎來發展新機遇。對標國際最優、最好、最高標準,紮實推進營商環境綜合改革,這裡如今已成爲珠江東西兩岸融合發展支撐點,正向着2035年全面建成國際化、現代化、創新型城市新中心奮進。

2021年2月2日,深中通道橫門大橋兩端的非通航孔橋將使用60米混凝土箱梁(無人機照片)。當日,深中通道項目首榀60米混凝土箱梁在位於中山市馬鞍島的中鐵大橋局深中通道項目智慧樑場澆築成功。 新華社記者 劉大偉

在深化改革開放中從“新”出發,在優勢互補中開拓新局,加快打造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支點。

發揮粵港澳大灣區輻射引領作用,加大產業轉移力度,統籌珠三角9市與粵東西北生產力佈局,帶動周邊地區加快發展;

積極參與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在廣東肇慶打造粵桂黔滇高鐵經濟帶,在江西贛州打造深贛港產城一體化合作區,有序發展“飛地經濟”,帶動中南、西南地區發展;

與京津冀、長三角、海南自貿港建設等國家戰略協同發力,打造引領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動力源;抱團出海,輻射全球,加快“一帶一路”走出去……

大灣區,大棋局,大未來。

青春的五月,粵港澳大灣區同步推出“五四”快閃,11座城市、無數年輕人唱響《我和我的祖國》。

不同的口音,同唱一首歌;同一個大灣區,共同的祖國母親。

“生逢盛世,當不負盛世。”鍾南山院士這樣寄語粵港澳大灣區的青年們。

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中華民族走到命運的交匯點上,正是在這一年,身爲江門新會人的梁啓超,發出“少年中國”的第一聲吶喊:“使舉國之少年而果爲少年也,則吾中國爲未來之國,其進步未可量也”。

穿越歷史,勵志百年。

今日之中國,一如梁啓超百餘年前所期望,正欣欣向榮、青春活力;今日之粵港澳大灣區,已成爲無數有志青年奮鬥的舞臺,在青春中國的逐夢航程中劈波斬浪、領航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