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顯示:粵港澳大灣區4市土地開發強度超警戒線
本站房產訊 合富研究院近日發佈的《從粵港澳大灣區看房地產前景》報告顯示,粵港澳大灣區城市普遍面臨“土地資源侷限”,重點城市普遍土地開發強度較高。近年,9個城市中5個城市(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東莞)土地供應趨於減縮。
按照國際慣例,一個地區土地開發強度的警戒線爲30%。報告顯示,目前珠三角9市中,有4個城市土地開發強度超過30%。其中:深圳、東莞超過45%,珠海、佛山在35%左右。廣州、中山開發強度亦逐漸逼近30%。
由於土地資源的侷限,土地成交面積近兩年逐步下降。珠三角9市商住用地成交面積由2014年上半年的2183萬平方米下降至2017年上半年的1631萬平方米。
其中,廣州、珠海、佛山、東莞呈顯著下降趨勢,深圳、中山近年只有零星供應。肇慶、惠州、江門三個城市土地資源仍有增量空間,2016年後吸引購地資金快速進入。
由於“資源不足”,導致珠三角重點城市普遍“土地成本高企”。以廣州爲例,2016年後土地獲取價格基本達到周邊在售樓盤價格80%以上。2017年後,廣州、佛山等城市繼續加強調控,相繼實施“競自持”賣地,然而房企拿地成本普遍不低。此外,需“競自持”土地亦被房企激烈爭奪。
報告顯示,珠三角重點城市二級市場均處“供不應求”狀態,商品住宅庫存持續下降。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東莞、中山6個重點城市2017年7月初庫存低於2400萬平方米,較2016年1月份下跌38%。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去年10月份起樓市調控頻出,庫存仍呈下降趨勢,“貨量不足”成爲較普遍現象。
區域分佈方面,由於中心城區土地資源極度緊張,一手成交均以“外圍郊區”爲主力,廣州、深圳、珠海3個城市“中心城區”一手成交佔比分別只有7%、19%、32%。
根據報告,當前廣州、深圳、珠海3市已進入“存量房時代”,其“一手:二手”佔比分別爲“46:54”、“29:71”、“47:53”,大量購買力被迫進入二手市場。
合富研究院分析認爲,在2016年後實施的新一輪政府調控中,可以看到政府在調控思路及調控方式上相較以往有明顯改變。其政策出發點在於:在資源侷限情況下,疏導“供需結構”調整,緩減供需矛盾,引導資金均衡。其指出,在此背景之下,未來房地產發展軌跡亦將相應改變。
那麼,粵港澳大灣區未來存在哪些價值區域呢?從產業和交通方面比較可以看出基本態勢。
報告顯示,城市內部第三產業(尤其金融、商貿、現代服務業)水平更高、或高新產業規模效應更強的區域,其產業效能顯著高於城市其它區域。
而從地鐵方面看,廣州、深圳兩大都會城市地鐵網絡覆蓋最爲完善,佛山、東莞亦有部分區域實現地鐵連通。2018年內,廣州的地鐵網絡將快速延伸至增城、花都、從化三個遠郊區域。港珠澳大橋是近年最爲重大的跨區域橋樑工程,將於2017年底實現貫通,伴隨相關工程逐步落實,珠海市場於近年快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