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茶位費洗腦半輩子的廣東人,終於覺醒了?

“你們廣東人有點意思,吃飯蠻雙標的!” 帶着北方朋友剛從擁擠的早茶餐廳出來,他就對我發表了這麼一個看法,搞得我一臉困惑,以爲他是不是之前在這家餐廳受過不公正對待。

沒料到他說,“2塊錢一包的紙巾你牢牢記掛要退單,沒有服務也沒怎麼喝茶的10塊錢茶位費,你倒啥也沒說。”

突然語塞。拒絕爲每一包不合理的餐桌紙巾埋單,大概是廣東人最引以爲豪的餐桌硬氣,但在日漸猛漲的茶位費面前,我卻的確不太敢說什麼。

必須承認,作爲一個廣東人,從小到大我都幾乎沒有在餐廳裡喝到過一杯匹配得上茶位費價格的茶水,但包括我在內的每個人,卻幾乎不會讓服務員在最後結賬時退掉茶位費。

廣東人的餐桌上,怎麼會讓這種拎不清的時刻發生了這麼多年?

有記憶開始,我們到餐館吃飯,就是需要主動問服務員拿開水,自己動手燙碗筷,並且默默接受按人頭計算茶位費。不管餐桌上點了什麼燕鮑翅肚,山珍海味,菜品擺放得多擠,都下意識地爲那個壺嘴套着半截髮黃塑膠管,壺蓋綁着條被茶水浸到變色的棉繩的茶壺,留一個重要位置。

但那會兒我的世界只有廣東省那麼大,所以沒覺得是個問題,但成年後到外省出差旅行,發現結賬時小票後面並沒有茶位費,有時甚至米飯也不算錢,會發現自己反而覺得不自在,好像是平白無故多佔了老闆什麼便宜。

倒也不是廣東人闊氣,或吃飯離不開這壺茶。在家裡吃飯,我們就從來都不會飯碗旁多配一杯熱茶。只是到了餐館,當服務員從我們拉開椅子就站到桌子旁大聲發問“喝什麼茶,菊花普洱鐵觀音”時,我們就像巴浦洛夫的實驗,默認這是不可省略的生命必然,是約定俗成的“飯前問候儀式”。

更讓我想不通的是,教會我給茶位費的爸媽,其實從不真的喝外面茶樓的茶葉。我媽會說是她是“寒底”體質,喝不了綠茶和鐵觀音,不然夜晚得咳嗽;我爸則說自己嘴刁,茶樓選茶不如自己好,所以只會要一壺白開水,再拿出自家帶來的茶葉重新泡上。但,兩人都會照付茶樓並沒減價的“茶位費”。

他們本身可都不是遇事隱忍的老好人。吃到不新鮮的魚,我爸幾乎必然會生氣地喊酒樓經理出來檢查下菜品質量;遇到煮得太老的白切雞,我媽甚至可以踱步到廚房把廚師教訓一番。但遇上不好喝的茶,他們卻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地…認了。

今年年初,#廣東茶位費被北方人制裁了#上了熱搜,也是幾位北方朋友,第一次來到廣州的餐館吃飯,因爲堅持自己在就餐過程中沒有喝茶,把結賬時餐廳收取茶位費的行爲舉報了。據說北方大叔在現場和服務員據理力爭並爭贏的時候,在場的其他廣州人紛紛給了他掌聲表示支持。很多沒到場的廣州人也紛紛在帖子下留言,感謝並呼籲北方朋友來粵幫忙“整頓”茶位費。

再仔細回想我的小時候,偶爾週末一大早會被爺爺喊起牀陪他去喝茶,揉着沒睡醒的雙眼問阿爺爲什麼要這麼早出門時,阿爺總會得意地告訴我:“八點前免茶位啊,走快點,阿爺今早請你多吃一籠排骨。“

這樣想來,廣東人也苦茶位費久矣?

外地朋友可能不清楚,在“茶位費”以前,廣東人還經歷過更爲離譜的“茶芥費”。

茶芥費,就是茶位費和芥醬費的合稱。過去,當我們在茶樓選好位置入座,服務員不僅會主動端上來熱茶,還會一起拿來兩碟炸花生、鹹酸蘿蔔或其他的調味醬料和餐前小菜,然後在結賬上會把每份錢都毫不客氣地加在賬單上。一份餐前小菜,可以收取從2元到20元不等的費用。

因爲不好意思詢問小菜價格,又怕結賬時會被“刺客”刺到,印象裡,大人們總是會找些藉口婉拒掉這些小菜,比如,孩子熱氣不能吃,酸蘿蔔太辣不喜歡…每次我眨巴着眼睛說希望那碟看起來炸得酥香誘人的花生米留下,我爸都會給我投來一個不懂事的眼神,暗示我不要再“丟人”。

大概主動退的人多了,久而久之,收茶芥費的茶樓也少了。

然而茶位費卻從未消失,甚至越漲越高。從我兒時印象裡的1元,2元/位,到了現在5元、6元一位起步,甚至有收到15、20元一位的高價茶位費。儘管如此,卻依舊阻擋不了廣州人每週末早起全家老小,樂也融融去茶樓喝茶的熱情。

這大概也是爲什麼,包括我在內很多廣東人,都已默認了 茶位費 是廣府飲食文化裡不可被抹去的一部分,雖然有時難免反感,但多數時候表示理解,明白所謂的茶位費,買的是位,不是茶。紙巾可以自帶,芥醬可以不吃,但茶不能不“嘆”。所謂“嘆”,就是要放慢時間,放慢速度,泡上一壺茶,逍遙淡定消遣去半天的時間。

說來,我們交茶位費“嘆茶”是有上百年的淵源了,早在清代,廣州就有了一種叫”二釐館“的茶館,顧名思義,給了二釐錢的茶資,即可上樓飲茶,悠哉享受一盅兩件的”慢時光“。慢慢發展到了現在,就成爲給了茶位費,就可以心安理得在茶樓裡坐一個上午,讓服務員無限加水續茶,不少老人的確就在茶樓喝茶看報坐一整個上午打發時光。因爲會影響到商家的翻檯率,收取茶位費相當於“禮貌地”把損耗分攤到客人身上,減少商家的損失。

聽起來,這也是一場你情我願的交易。而即使不喝茶也要被算上的茶位費一帳,是廣式茶客跟茶樓,餐廳跟顧客之間多番暗地裡“討價還價”的結果。

所以我理解茶位費的過去,理解它的存在,但也愈發反感它偏離歷史,野蠻生長的如今。

如今在廣州深圳等地吃飯,已經不只有茶樓收茶位費這麼簡單了,烤肉店、火鍋店、泰國菜、湘菜、川菜這些和早茶文化八竿子打不着的餐飲企業,也都開始不約而同把茶位費當做重要創收手段!尤其那些連“壽眉”“香片”“菊普”都傻傻說不清楚的“外籍“餐館,端來幾杯毫無感情的常溫檸檬水,賬單上就明目張膽地收取了食客的茶位費,這就真的有點說不過去了。

茶位費不是廣州人樂見其傳播的粵式文化,它有它存在的歷史,但就讓它存在於廣府茶樓就好,其他餐飲屆同學,你們怎麼就能把這行爲當榜樣來抄作業了呢?

當互聯網在爲茶位費爭論不休時,我那謹遵傳統的父母,對茶位費的態度也發生了微妙變化,

這兩位平時出門不捨得打車,驕傲享受老人卡免費坐地鐵福利的他們,竟開始在每週末固定的全家早茶聚會裡,提出要改去那些茶位費收得更離譜的“茶皇廳”!

先科普一下“茶皇廳”,這是可能只有廣州人才懂的茶樓“VIP區域”。如果大廳茶位費是5元一位,那茶皇廳就會收取10元甚至20元一位的高倍價格。但相應的,“茶皇廳”裡提供的也是區別於喧鬧大廳,更雅緻的紅木桌椅,以及美景盡收眼底的風景位。泡茶會給到山泉水、煮茶器和整套白瓷或紫砂泡茶茶具,以及相對更優質的茶葉。

但這倒不是我父母想去的原因,他們更看重的,是不用早起等位的尊享待遇——這就像迪士尼的尊享卡,雖然多花了錢,但在好不容易擠出來的假期裡,能抓緊早點見上玲娜貝兒並且有更多的合照機會,這錢,花得非常樂意。

當大廳外排隊的年輕人風捲殘雲狼吞虎嚥地吃完鳳爪排骨蝦餃燒賣,在服務員壓力的眼神裡不得不起身埋單讓餐廳翻檯,爸媽們可以繼續悠然自在續水泡茶,再多坐一會,畢竟VIP價格都給了,多喝兩口茶才合理。明明知道是商家的套路,卻甘之如飴地入坑。

花錢買服務,本就是自古以來商業世界的運行法則,這沒有問題。真正讓廣東人深惡痛絕,振臂高呼希望北方朋友趕緊來整頓的,不是“茶位費”本身,而是深陷其中分不清對錯,但實則不合理的強買強賣。

如果茶位費要存在,它應該是一張讓茶客歡欣愉悅通往遊樂園的門票,是一場賓主盡歡,你情我願的交易。對於那些只收錢不辦事的茶位費,廣東同胞們也應該挺直腰桿站出來,像拒絕劣質的收費餐巾紙一樣,硬氣地告訴餐館們,我們願意高價爲好食物好手藝埋單,但拒絕一切渾水摸魚亂入的茶位費。

畢竟,粵人吃飯的精髓在於“尊重食材”,幾百上千年來立下的好規矩,怎能讓茶位費給壞了“尊重”二字?

點擊有驚喜:

本期作者| 斯小樂

編輯|梅姍姍 視覺/創意|BOEN

攝影| 《風味人間》、《沸騰吧火鍋》、斯小樂、小紅書@巡邏三隊-璽隊長、急速菜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