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屠夫"辭去12年公務員 下海轉型做豬肉電商

2003年7月,一篇《北大才子長安街賣肉》的報道,使原本近乎隱姓埋名的陸步軒一夜之間名聞天下,“北大屠夫”這樣的標籤,他一掛就是13年。9月19日,陸步軒再次出現在廣州東山菜市場,這次的他正式辭去當了12年的公務員身份,重新下海經商。

困境生活推着走

“北大屠夫”這個標籤在陸步軒身上一掛13年,他究竟願不願意?“我其實剛開始是介意這個標籤的。”陸步軒說這話時,口氣很直,“後來,慢慢就麻木了。”

1989年,陸步軒從北大畢業,被分配家鄉一個接近破產的機械廠,後來他進入縣計經委秘書,待得如坐鍼氈。1993年,陸步軒選擇下海,歷經鑽礦洞、搞裝潢、開商店等一系列動作後,陸步軒一事無成,“我的前半輩子都是被動地被生活推着走的,從來沒有自己主動做出過什麼選擇。”

成功 豬肉賺了200萬

陸步軒說,自己選擇賣豬肉,絕對是因爲“生活所迫”。“這次可以說是我首次主動選擇自己的人生道路,我還專門拜了個師父切肉。”兩年後,陸步軒28平方米的豬肉檔口,聘請5位員工幫忙,更是因爲幫朋友拍一條“切豬肉機器”的廣告,成爲了整個社會關注的焦點

網絡上一度傳言,陸步軒身價早已過百億。“我賣肉就賺了200萬。”他很實誠地說,“成名之後,當地部門很快找上門來,說給我安排工作。”2004年,他選擇了月薪僅1000元的文化部門,成爲陝西一家檔案館地方誌的一名編撰人員

追尋 願望沒辦法實現

爲什麼會想到去編地方誌?陸步軒說,“我畢竟學了這麼多年,心裡其實還是想幹些跟文化事業接近的東西。我就是希望我的後半生,能在學問這塊發展一下。”2010年,因爲自己家經營的豬肉店和公務員的身份衝突,他乾脆關了豬肉店。

衝着“著書”而來的陸步軒走進去才發現,沒那麼容易。他說,辛苦還是其次,到後來他每天都陷在很多具體而繁瑣的事務裡,既沒有理論知識的提升,薪水也少得可憐。

轉型 做到極致沒退路

體制裡待了十二年,最大感受是什麼?陸步軒只是說,“我現在是完全沒有退路了。”這次,陸步軒選擇了做豬肉電商,“我這次再下海,就是希望能把豬肉這件事做到極致。”陸步軒說,自己是個一根筋的人,既然又選擇了豬肉事業,就要一直做下去。

據《南方都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