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室‧報‧告-淨零碳排之路 不容樂觀

預估臺積電用電成長將對全國供電形成不小壓力。圖/本報資料照片

臺積電是臺灣的護國神山,舉世皆知,尤其在COVID-19侵襲全球這二年,各國皆出現晶片荒,對歐美汽車製造商和消費電子產業造成極大壓力,紛紛透過駐外單位求助臺灣政府,請求臺積電協調供應晶片,臺積電在全球扮演的關鍵地位更屹立不搖。

正因爲臺積電地位難以撼動,一枝獨秀且資源過度集中的利弊,在國內形成熱議話題。近日新世代金融基金會董事長、前行政院長陳沖,就以「偏枯的臺灣,一個產業的武林」爲題,分析臺積電獨強的半導體產業在資金、人才(媒體報導三年吸走一萬多人)形成磁吸效應,憂心臺積電獨強的產業偏枯問題,已經形成一國安議題。

其實不只磁吸資金、人才,在供電、土地、綠電方面,臺積電更是集衆千寵愛於一身,搶佔國內不少資源。舉凡臺積電有意在臺擴廠計劃,從總統府到行政院,從中央到地方,政府無不總動員,傾巢而出,爲其籌妥糧草,備足資源。這是因爲臺積電在全球晶圓代工市場佔有率逾五成,地方首長招商無不想拉攏,以戰略上的意義來看,並無可厚非。

據一位黨政高層透露,臺積電現有廠房佔全國總用電量5.6%(每年約用電100多億度),爲臺灣創造的GDP比重約5.2%。但這樣的數字,恐會讓國人覺得比例略顯不相當,何況,迄今仍屢屢聽聞,臺電因臺積電擴廠需求考量,在中南部新建機組計劃,或新增輸配電計劃,儘管非爲臺積電一家企業量身打造,但坦言必須爲其擴廠未雨綢繆。未來幾年2、3奈米擴廠後,預估臺積電用電比重成長佔全國總用電還會上看6%、7%,甚至不排除接近一成,對供電形成不小壓力。

耐人尋味的是,臺電調度處長吳進忠日前晉升爲專業總工程師了,但高層卻不放心新手上場,堅持要他坐陣調度處才能對穩定供電吃下定心丸。再者,科技圈傳出,政府高層希望這幾年新增用電全力支援臺積電擴廠,盼其他半導體業者新增計劃緩一下。倘若傳言屬實,豈不坐實的確存在供電不足之隱憂。

2022、2023兩年是電力穩定與否的關鍵年,主因核二廠2號機明年3月即將除役,又少掉98萬瓩的低碳能源供電,臺電雖然上緊發條要擴增新機組,朝增氣減煤及綠電方向發展,但氣候變遷是一大因素,加上綠電2025年目標跳票,能否順利併網供電仍存在變數,核二廠2號機除役後,能否如期順利銜接缺口,政府及臺電內部也忐忑不安。

更令人憂心的是,行政院3月底前將提出邁向2050淨零碳排路徑圖,但初步已排除歐盟各國仍在熱議視爲潔淨能源的核能,理由是樂觀的認定「未來臺灣不缺電」。核電在國內儘管爭議不斷,但邁向淨零之路,不能紙上談兵,在能源轉型摸索新技術過程中,採延役策略,將核能列爲減碳彈性工具,備而不用,雨天儲糧,對護國神山而言,重要性更不言可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