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室‧報‧告-速建「碳交易平臺」爲臺灣創造新藍海

歐盟、美國已陸續要開徵「碳邊境稅」,輸往當地產品,都要進行碳足跡的盤查,外貿爲主的臺灣,正站在全球貿易規則驟變的海嘯第一排,必須要高度正視。臺灣應儘速建立碳權交易平臺,讓有需要的企業可以方便採購,提升外銷競爭力,政府也可從中增加稅收。

事實上,臺灣民間處處早已在累積碳權,政府更該善用這些碳權資源,化爲對施政的助力。

如巨大執行長劉涌昌的建言,讓共享自行車的騎乘里程轉化爲碳權,每個騎士有碳權銀行帳戶可累積自己的碳權,透過平臺交易轉化爲綠金,每個人都可以是「綠金騎士」,藉此達到提升自行車使用量,還能活絡整體自行車產業。

臺積電與共享電動機車業者GoShare在臺中的合作案也是一個例子,由臺積電出資購進電動機車,提供給GoShare管理營運,共享交通業者免去初期購車的高昂成本負擔、創造永續經營的可能,企業也增加累積碳權的管道(共享車的使用里程轉化的碳權回饋給臺積電),民衆也有機會享受到更低廉的用車租金、提升使用共享交通的意願。

一樣的模式,也可以套用在公車或共享汽車營運上,鼓勵共享交通業者投入更多綠色運具(如電動巴士、電動汽車),創造企業、共享交通業者、民衆、環境等多贏的局面。

這些創新模式都需要透過碳權交易平臺的建立來接地,才能轉化爲綠金,帶動後續產業發展的正循環,需要政府趕快建立碳權交易平臺,協助實現。

另一方面,提升臺灣的碳權價值、碳費定價,也是關鍵。歐盟每噸碳權可以賣3,000元,臺灣目前只有約300元,落差過大,要趕快跟上,更能鼓勵企業、全民投入累積碳權賺綠金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