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室‧報‧告-拿出年改決心改革臺鐵

太魯閣號出軌事件造成約50人罹難,200人受傷,釀臺鐵史上最嚴重傷亡事件,交長林佳龍在第一時間已向府院高層口頭請辭,負起政治責任,但折損一名政務官之後,誰來救救臺鐵?誰來改革臺鐵?上位者的決心又在哪裡?

督導交通部、曾任普悠碼事故臺鐵體檢小組召集人行政院政委張景森事故後在臉書直言,全世界還在用公家機關營運鐵路、飛機的,只剩下幾個像寮國那樣的國家,臺鐵體質就是吃「鐵飯碗」的組織文化,不論組織、營運、人事、採購、薪酬都受到很大限制。

臺鐵揹負歷史沉重的公務退撫債務,票價又被過度壓抑,還承擔很多政府福利支出,財務不佳,士氣低落,人才嚴重斷層。2018年普悠瑪事故發生,行政院的《臺鐵總體檢報告》診斷出多達144項改善事項,所有專家一致認爲,臺鐵根本沉痾就是在「體制」(鐵飯碗)。

身爲召集人的張景森坦言,當時很多小組成員主張的策略就是「公司化」,但最後體檢報告上,體制革新的「公司化」選項卻未見諸文字,主因當時綠營地方選舉大敗,很多人警告張景森不要提出「公司化」字眼,否則氣氛會像戒嚴時期公開談組黨一樣,受到很大「政治驚嚇」。

由此可見,凡事算計「選舉」輸贏的民進黨,不但連改變臺鐵體制的公司化策略都可以泛政治化避談,就連該成立跨部會的「臺鐵改革推動小組」,「蘇上賴下」後也不了了之,蘇內閣上任後,僅處理改善經營表面技術性問題,更侈言由閣揆御駕親征,親自督軍臺鐵的改革了!

臺鐵財務早已像失速列車開到了懸崖邊,累積虧損逾上千億元,每年虧損1、20億;百年老店薪資沒有調整空間,常態過勞,覓人缺乏誘因員工退休潮又來襲,工會常喊「缺人嚴重」,臺鐵就只得縮減配置,或凡事外包鐵道運輸發展和安全維護把關早就亮起紅燈

臺鐵癥結問題在哪裡,藍綠交長都心知肚明,前交長葉匡時雖努力推動臺鐵企業化經營,但歷經十年,似不見起色,學者認爲企業化已走至盡頭。前交長賀陳旦離開後,曾遺憾:「任內沒讓臺鐵公司化」,更點出臺鐵人力缺額和斷層大、訓練不足、服務品質效率低弱、龐大土地資產無法活化利用、採購弊端、維修管理和資訊系統落伍等,若未「公司化」做組織大翻轉,臺鐵沒有改變的契機

遠的不說,現任交長林佳龍一上任檢討普悠碼事故時,總體檢臺鐵曾直指問題核心:「公司化是長遠該走的方向,但需有配套」,並建議行政院提高層級組成跨部會改革推動小組,檢討臺鐵組織文化及根本吃大鍋飯的體制問題。值得一提的是,藍綠前後任交長難得的共識是,臺鐵「公司化」非交長一人之力所能決定承擔,「關鍵在府院領導力與決心」,林佳龍甚至曾說:「如果(府院)不支持,任何事都是紙上談兵」。

近一、二十年來不論藍綠政黨執政,都未能把握契機將臺鐵局「公司化」,雖說是藍綠政黨的「歷史共業」,但在普悠瑪號事故發生後不到三年,再次釀下太魯閣號出軌重大傷亡,顯見臺鐵總檢體報告未能徹底落實,蔡政府難辭其咎。臺鐵組織與文化影響工安至巨,行政部門平日擅於利用網軍帶政策風向,像這種需大刀闊斧展現魄力的硬底子工夫,卻視而不見、充耳不聞。

臺鐵二大工會,在太魯閣號重大傷亡後,依然表態反對公司化,工會反對、擔心員工權益受損,本就是天經地義,但扁朝時,面臨電信及郵政工會強大反彈,中華電信郵政總局依然成功公司化,顯見只要執政上位者展現決心,沒有做不到的事。

三年內二次重大交通事故,已折損二位交長,挺綠人士不少人憂心怒批「裝睡的人叫不醒」。府院二巨頭蔡蘇都不必再歷經選舉考驗,應藉民氣可用,把握改革臺鐵契機。蔡政府上任之初推動軍公教年改,展現「雖千萬人吾往矣」的氣魄,臺鐵改革公司化與否,取決執政者「爲」或「不爲」罷了,若再不急起行動,執政黨將愧對臺灣人民給他們執政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