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室‧報‧告-誰愛逐水草而居?

過去臺灣製造業因爲規模龐大,在勞動力成本考量下,往往需要走出臺灣去尋覓適合的生產根據地,哪裡成本低就往哪裡去,有點水草而居的味道。不過如果可以不用這麼大費周章,其實誰喜歡這樣離家趴趴走呢?

大凡華人文化中都略有一點安土重遷的因子存在,即使因爲戰爭顛沛流離、或是外出工作遠渡重洋,到老時都還是希望可以落葉歸根回到自己的家鄉。日前拜訪了一家在國內歷史悠久(超過40年)的金屬加工廠商,還未到不惑之年的年輕負責人已經是家族接班的第三代,他感慨地說,他們家雖然做的是國際客戶的生意,但生產工廠一直都沒離開過臺灣,不過,這樣的狀況卻必須面臨諸多艱難。

本地年輕人因爲教育結構因素大學生一堆,因此要他們進工廠、上生產線比以前難很多,技職教育體系人數則又不夠多。更慘的是,即使廠家想要在臺灣深耕擴產,連土地取得都是大問題。這位小老闆說,一般公司要提升競爭力理論上不該把過多成本投入在買土地,但臺灣的環評、抗爭農地利用等問題,都讓還想在臺灣繼續發展人頭很大。

他說,農業當然重要,不過看看國內一堆不種東西、等領補助的閒置農地,大家也拿不出辦法改善這種狀況。一些較有歷史的工業區裡,很多早期進駐的廠商早已外移、但廠房閒置,政府也趕不走、拿他們沒辦法。如此一來,建廠土地取得不易又價格高昂,會讓廠商還沒進市場競爭就已經先輸人家一截。一樣拿一筆錢出來投資,我們要先撥一半買土地,人家卻可以聚焦在設備技術人力素質的提升,競爭力高下立判

看看國外的狀況,有時會出現一種場景,工廠、農場商場甚至住家,都位在同一條馬路上,彼此也相安無事互不干擾,不是因爲他們忍耐度高、抵抗力好,而是因爲所有的環境評估跟相關規定完善,只要大家照規矩來,士農工商通通聚在一起也沒事,真是好生令人羨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