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改讓老人「不敢退休」 代理教師如「免洗筷用完就丟」


軍公教4月衝擊立法院抗議

記者盧映慈綜合報導

俗稱「鐵飯碗」的老師少子化、年金改革下已變成一敲就碎的「玻璃碗」,除了75制逐年調整成90制、讓老師真的「變老」,所得替代率也由「最後本俸」乘以2,改成「最後或最佳15年薪資平均」,讓許多老師爲了維持15年薪水平均,就算屆齡也不敢退休,加上少子化的超額現象,讓教育現場完全無法新陳代謝。

根據現行法令,超額的老師可以申請「超額介聘」,調到其他有缺額學校,但少子化的現在幾乎沒有學校是「缺額」,即使有也大多在偏鄉,沒有缺額的情況下就只能資遣;在這種情況下,縣市政府祭出「9+1」(每9班增聘1名教師)、「6+1」(每6班增聘1名教師)或「4+1」(每4班增聘1名教師)的手段,也強調不會資遣老師,但財政負擔讓這個承諾仍打上問號

教育部預估國小新生人數,從圖上可以看出一路走低。(圖/翻攝教育部官網

超額教師多,如何決定「誰該走、誰該留」,大部分學校除了使用在該校待的年資區分,也用「積分」來列入計算,像是擔任主任級行政人員可以保持不超額、或是指導學生參加藝文競賽、當導師等;由於超額計算的辦法仍由學校自主訂定,校長就成了決定名額的最終把關,一方面有「徇私」的可能,一方面經營學校的壓力也讓許多校長真的「不想做了」。

擔心自己「被超額」的老師也人心惶惶,年資10年以下的正式老師紛紛哀嘆「好不容易考上正式,卻有可能失業」,一看到那張「超額介聘志願調查」,教書心情大受影響、甚至因爲爭奪不被超額,跟同事之間變得「很尷尬」。不過在超額名單中,多數是以前熱門的「國英數社自」等主科老師,藝能科因爲人數少,反而變成「必須留下的人」,也被主科老師自嘲是「風水輪流轉」。

▲許多老師會透過指導學生各項競賽,來確保自己「不被超額」。(圖/記者周宸亙攝)

但107學年的小一、大一新生剛好會迎來龍寶寶,雖然人數沒有比往年多,但在學生荒的沙漠中,還是如同「天降甘霖」;國教署也預估5年內會慢慢暫緩少子化,同時加緊腳步培育老師的「第二專長」、推行小班制等精緻教學,讓超額教師人數不會節節上升。

然而許多學校爲了防止超額,就算有缺額也不願意釋出教甄機會,都用代理代課、兼課等職缺填補人力,甫出社會、還在到處考正式缺的老師們都戲稱這是「免洗筷」,但爲了有薪水、有工作,代理的競爭還是非常激烈,幾百人只取1位;除了超額,沒有缺額的原因還有「年資高留在學校的老老師」,年金改革的退休金計算方式,讓許多人屆齡也不敢退休,就怕哪一天會變成「下流老人」。

▲國小人數少,代表未來國高中大學以上都是「學生荒」。(圖/記者姜國𪸩攝)

國教署則表示,今年沒有縣市反應教師「超額無處去」的情況,年金改革的本俸與15年平均薪水,對中小學來說差別不大,應該不是主要原因,不過除了超額介聘之外,老師也可以到各縣市教育局(處)工作,但還是會以學校爲優先選擇;爲了配合少子化的現象,也會重新檢討教師員額編制的問題,避免學校爲了拚升學,讓主科人太多又造成空窗、或是偷偷讓藝能科由主科老師來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