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齊短板凸顯全面小康成色(現場評論)
統籌公共服務資源、優化供給結構、完善保障體系、激活社會力量,有效引導多方資源進農村、惠百姓,才能進一步改善羣衆生活
一場秋雨過後,烏蒙山區寒意漸起,層層雲霧中,村寨民居若隱若現。納雍縣、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赫章縣,是貴州畢節最後3個未摘帽貧困縣。這些地方貧困程度深,出行難、飲水難、就醫難等問題,一度嚴重製約了農村發展和農民生活改善。
發展的過程,其實也是補短板的過程。這幾年,貴州發展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補上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的短板。現在,貴州實現了縣縣通高速公路,30戶以上村民組100%通硬化路,投建了數百個骨幹水源工程,還建成了省市縣鄉四級公立醫院遠程醫療服務體系等。這些成績值得肯定。脫貧攻堅越到最後時刻,越要在攻堅上下功夫,把個別地方還存在的交通、醫療、教育、住房和飲水安全等短板切實補上,保證全面小康路上不落一人、不掉一戶。
補短板要解決關係羣衆利益的最直接、最現實問題,務求精準發力。農村公路猶如“毛細血管”,關乎農民安全出行和產業發展。64歲的趙才富是納雍縣�W嶺鎮小屯村貧困戶,家住半山腰,儘管通組路修到了寨子,可距他家還有一段距離,每次進出都要翻越一座土坡。今年,村裡對老趙家門前的土路實施了硬化,“下雨天出門不怕摔跟頭,關鍵是汽車能開到家門口,再也不愁山貨賣不出了”。如今路面硬化了,老趙和鄉親們致富奔小康的腰桿也挺直了。
補短板,既要顧眼前,更要惠長遠。威寧縣平均海拔2200米,石漠化和水土流失嚴重,常年飽受缺水困擾。爲讓羣衆喝上安全水,當地加強對深山高地等易反覆地區的供水監測,抽調78名水務技術骨幹到39個鄉鎮開展工作。經過建設,從薅底河引上來的水,通過淨化處理後,經管網輸送到家家戶戶,鹽倉鎮二堡村的村民告別了喝“望天水”的日子。羣衆說,“擰開水龍頭就有乾淨水,不用翻山越嶺挑水喝了”。
補短板,還要注重公共服務資源下沉。比如看病,老舊衛生院得到翻新重建,老鄉們說,以前必須要去大醫院看的病,如今在家門口也能治好;又如上學,營養餐解決了孩子們餓肚子的問題,寄宿制免去了翻山越嶺的奔波之苦,各種資助政策確保每一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都能順利完成學業。羣衆渴望便利的交通、完善的醫療、優質的教育,這些公共服務資源需要在脫貧攻堅過程中進一步實現均等化,更多地向貧困地區、困難羣衆傾斜。統籌公共服務資源、優化供給結構、完善保障體系、激活社會力量,有效引導多方資源進農村、惠百姓,才能進一步改善羣衆生活。
“檢驗我們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終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實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擺脫貧困是一段奮鬥旅程的終點,也開啓了新生活的起點。踏上新徵程,發展起來之後的問題依然需要用改革和實幹來回應。努力增加羣衆的經濟收入,在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水平上再加把勁、再聚些力,才能不斷提高羣衆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創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作者爲本報貴州分社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