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政府稱水果出口要分散風險 時力:具體成效在哪裡?
時力黨主席陳椒華會同黨部幹部於今日召開記者會表示,目前臺灣的水果外銷大量依賴大陸市場,雖然政府表示要分散風險,然而具體的成效在哪裡?從國際市場的調查、水果品種的改良、生產檢疫的改善,這些提升水果競爭力的基本功,我們做好了嗎?
時代力量國際中心主任劉仕傑表示,臺灣出口至大陸的鳳梨出口檢疫合格率達99.79%,大陸政府卻突然片面暫停進口臺灣鳳梨,從世界貿易組織(WTO)的「食品安全檢驗與動植物防疫檢疫措施協定(SPS)」來看,似已違反規定,呼籲我國駐世貿常任代表團即刻訴諸「WTO爭端解決機制」,以確保我國農民權益。
時力秘書長白卿芬說,臺灣水果外銷仍以大陸爲大宗,尤其鳳梨、蓮霧、鳳梨釋迦等產品,且外銷中國佔比近年持續上升,凸顯農產品市場過於集中的問題,政府也缺乏風險預警系統,臺灣需要的是完整的外銷政策。
白卿芬表示,臺灣農產品生產成本較高,在國際市場較無價格優勢,若鎖定日韓與歐美市場,應有完整行銷配套。而臺灣產品在歐洲不一定能被一般民衆接受,因此政府應考慮國外消費者的口味,協助農民開發符合目標市場的需求,並進行產銷及開發多層次商品,而不是慣性銷往大陸。
白卿芬強調,過去臺農發、臺農投2個國家隊成效不彰,若政府具體政策思維不改,難以提升競爭力,應強化「國際市場調查」、「研發改良」、「生產拓銷」等3項具體工作,別再閉門造車,否則問題仍無法解決。
時代力量智庫執行長李兆立表示,政府挹注10億元救鳳梨,然而全國各農改場1年預算合計僅15億元,研究經費更是連年下降。政府若想持續協助農業產業升級與拓銷的強烈需求,應有更多可以提升的空間,才能在談外銷之前,做好基本功,例如臺農23號芒果鳳梨的成功經驗就是最佳案例。
李兆立認爲,農改場應迴歸研究專業,過去許多研究必須配合長官需求及政策,還要求短期看到成效,然而當政策轉彎或高層異動後,一切又要從頭再來。這樣的研究管理,不僅無法累積長期研究,也容易出現研究成果與產業現況不符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