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吃紅肉、活動量低 大腸直腸癌危險因子有「這6種」

▲常吃紅肉活動量低,大腸直腸癌危險因子有「這6種」。(圖/示意圖東森新聞

記者嚴雲岑臺北報導

一對中年夫妻同時就診,太太父親10年前罹患大腸癌,因此每年都會進行糞便潛血檢查,一直都是陰性,日前檢查出現陽性,大爲緊張;先生妹妹近期發現罹患大腸癌,因此也相當擔心是否患病。同時爲二人安排大腸鏡檢查,檢查發現,太太右側大腸癌,已是第2期;先生右側有大腸息肉,爲絨毛腺瘤

書田診所胃腸肝膽科主任醫師邱展賢指出,根據國民健康署的統計,罹患大腸直腸癌的人數是逐年上升,而大腸直腸癌的危險因子有下列6點,分別爲有家族遺傳性因素、有腺瘤型息肉的病史、一等親(父母兄弟姊妹)中患有大腸癌或進階型腺瘤、曾罹患慢性發炎性大腸疾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經常攝取紅肉、脂肪,平時身體活動量低,肥胖,或有吸菸、喝酒習慣者;最後,年齡增加風險也隨之上升。

邱展賢提到,癌前病變或早期大腸直腸癌並無症狀需接受篩檢才得以發現,對於高危險族羣沒有症狀者,年過40歲應尋求醫師進行風險評估。有家族史者,每年應安排一次大腸鏡檢查,沒有息肉者每年做一次糞便潛血檢查,追蹤3-5年皆爲陰性,建議再做大腸鏡檢查,至少十年內應檢查一次。其他高危險族羣如:曾有慢性大腸炎、肥胖、排便有血絲者,應定期就醫評估是否需做大腸鏡檢查。

大腸直腸癌大多發生在50歲以後,所以應每1~2年接受一次糞便潛血檢查,政府目前有補助50-74歲民衆每2年一次免疫法定量糞便潛血檢查,糞便潛血檢查是檢查糞便中是否有血,但準確度並非百分之百,當檢查呈陽性時,應進一步接受大腸鏡檢查。

邱展賢提到,當大腸鏡檢查發現有息肉時,會建議切除息肉以降低發生大腸直腸癌的機率,之後可視息肉切除前的大小、多少、位置、病理檢查結果,以及息肉切除是否乾淨,本身是否爲大腸癌高危險族羣,經由醫師評估大腸鏡追蹤的頻率。平時也應注意飲食,多吃蔬果,少吃肉類及高油脂食物,養成運動習慣及體重控制,定期接受篩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