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思奕》爲何大陸讓利無助兩岸統一

(本報系資料照片)

中國大陸海關總署2月25日透過「海峽兩岸農產品檢疫檢驗合作協議」平臺,通知因臺灣鳳梨多次檢出介殼蟲,將自3月1日起暫停我方鳳梨輸入。大陸擔心一旦有害病蟲傳入,將對大陸農業生產與生態安全造成嚴重威脅,大陸認爲這是正常的安全防範舉措。當然雙方都知道這是表面理由。今天禁臺灣進口的鳳梨,下一次會不會是其它水果?再下一次會不會是臺灣水產呢?

大陸多年來對臺貿易逆差高居不下,特別是自2008年馬英九當選爲臺灣領導人以來所維持的高額逆差,在爭取臺灣民心方面差強人意的結果則是有目共睹的。在鉅額讓利了多年之後,臺灣社會選舉了大陸最不願意看到的,具有強烈臺灣獨立意識民進黨候選人蔡英文爲總統,而她4年後並得以連任。很顯然,大陸的「讓利」政策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爲此,很多大陸民衆深感氣結,直指臺灣人就是白眼狼,對他們讓利純屬是肉包子打狗。大陸民衆這種情緒上的不滿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爲什麼臺灣民衆感受不到大陸如此慷慨的善意和誠意呢?很多分析給出很多理由。其中最醒目的理由就是兩岸之間政治制度的不同,而臺灣人民希望生活在民主自由的制度之下。誠然,兩岸之間確實存在很多的不同。但是,隨着大陸的不斷崛起,兩岸之間的很多差異正在變得越來越小,甚至在一些領域,大陸已超越臺灣,走在前面。同時,正因爲兩岸之間仍存在着差異,大陸的對臺政策就愈發顯得重要,因爲這種政策的目的就是要結合目前的實際狀況,不斷推動兩岸朝着和平統一的方向發展

然而,現實告訴我們,大陸正在重新審視多年來推動的讓利政策。也就是,讓利政策究竟是推動還是阻礙了兩岸和平統一進程

我們首先要搞清楚的是,人們爲什麼希望加入另一個集體(例如國家、地區、一股勢力、一個團體)。

也許臺灣有不少人懷着同爲炎黃子孫大中華情結,認爲自己本就是中國人。一場內戰讓兩岸人民暫時分離,但中國遲早要統一,只是方式的問題和時間的問題。這以老一輩生長於大陸後來到臺灣的人以及特別珍惜中華文化和血緣者爲主。

但臺灣目前有更多的人並不認同中國。如果一場新冠肺炎都會被許多臺灣人幸災樂禍地用高度歧視性的字眼,叫成「武漢肺炎」和「中國病毒」,這些人很難期待他們能有大中華情懷。而這種反中、怨中、仇中抗中心態,正被民進黨刻意撩起。

很顯然,人們希望加入到另一個集體是因爲人們可以得到以前得不到的好處。如果加入這個集體後沒有好處可得,甚至正在享受的好處還可能喪失,人們自然不會要求加入這個集體。此外,在正常情況下,爲了得到所向往的好處,人們必須要做出努力。而只有經過努力所得到的幸福和好處,才真正值得珍惜。人們往往不珍惜垂手而得的好東西,就因爲它來的太容易了。之所以,大部分鉅額彩票的得主往往結局都很悲慘,就因爲他們不知珍惜這上天掉下來的餡餅。

我們再回頭來審視大陸對臺的讓利政策。多年來大陸每年通過貿易逆差給臺灣送去800至1000億美元的紅利。以經濟部1月8日公佈,2020年臺灣對大陸(含香港出口額達1514.52億美元,創歷年新高,同比增長14.6%,佔臺灣總出口額的43.9%。大陸(含香港)穩居臺灣地區最大出口市場和最大順差來源地。2020年臺灣總出口額爲3452.76億美元,同比增加4.9%;進口額2864.86億美元,同比增長0.3%,貿易順差587.9億美元。若扣除對大陸(含香港)的貿易順差866.73億美元,臺灣2020年進出口貿易則出現逆差。

而以1月14日中國海關總署公佈了2020年全年進出口貿易的統計結果,大陸對臺灣的貿易出現最大的逆差。2020年全年,大陸(含香港)對臺灣出口601.41億美元,從臺灣進口2006.64億美元,逆差1405.23億美元。

試問,如果兩岸統一後,臺灣逐漸成爲中國的普通一省,中央政府還會每年給臺灣省這樣的鉅額補貼嗎?這將令人難以想像。即使中央政府有心,其他各省也一定不會答應。所以,可以肯定地說,兩岸統一後,臺灣目前所享受的經濟上的巨大好處一定會失去的。這是不以人的意志爲轉移的。

同樣的道理,2015年上海市第十四屆人大常委會第22次會議審議了《上海市臺灣同胞投資權益保護規定(草案)》。該草案擬賦予臺胞及其家屬與上海市居民同等待遇,包括基本醫療保險,可就近進入幼兒園和中小學就讀,按照規定申請公共租賃房等諸多優惠待遇。而很多來自大陸其他省份在滬工作多年的人根本享受不到這些待遇,因爲戶籍就是一道難以逾越的坎。試問,兩岸統一後,上海市還會持續這個政策嗎?其他省分人會容忍這種現象繼續存在嗎?除非上海決定永遠給予臺灣這種特殊待遇。

當臺灣南部農民的農產品銷售問題遇到困難時,大陸方面爲展現善意,高價收購。從2011年起截至2020年,臺灣每年從農產品出口到大陸得到的利潤就高達10億美元。試問,大陸任一省份如果農產品銷售不好,中央政府會大包大攬地買下來嗎?如果統一後臺灣逐步變成普通一省,這每年的好處還會有嗎?

至此,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撇開兩岸的政治制度不談,兩岸統一後,臺灣民衆從大陸讓利所享受到的好處將很有可能會隨之逐漸消失。在這點上,臺灣人看的是很清楚的。任何人設身處地地站在他們的位置上都會想,如果統一後好處盡失,爲什麼還要統一?

兩岸關係緊張一段之後,希望臺灣選民還會再搖擺回來,選舉國民黨人士上臺,如此纔可以繼續接受大陸的好處。此外,臺灣並沒有經過任何努力和奮鬥就輕易獲得如此大的好處,也使得很多人對此並不珍惜。這也就是爲什麼臺灣社會上竟然充斥着視大陸提供的讓利如無物,理所當然,甚至還不夠的現象。由此可見,大陸的對臺讓利政策不僅沒有推動兩岸統一的進程,恰恰相反,這一政策反倒爲統一設置了障礙,因爲它讓許多騎牆的臺灣民衆擔心失去既有利益,唯一的辦法就只有盡力避免統一,永遠維持現狀纔好,進而才能繼續拿到大陸讓利的好處。

當大陸至今仍在推動對臺讓利,強調除了堅持一中、反對臺獨不會變,同時「推進兩岸各領域交流合作,爲兩岸同胞謀福祉的決心和誠意不會改變」,並進而推出了新的各項對臺優惠政策,以期吸引臺灣民衆的心。最近大陸國臺辦一直強調,「九二共識」是兩岸關係春暖花開的東風雨露。大陸希望臺灣的執政黨回到一箇中國原則的「九二共識」,從而儘早結束兩岸「停擺」的狀況,讓兩岸互動得以恢復,從而使得經濟上的讓利政策重新得以進行,以免經濟「制裁」持續的時間太長,讓臺灣民衆對大陸的好感漸失。

先用簡單的兩家人和一家人的關係來說明。我們來看兩家鄰居之間的關係。如果這兩家經常熱情來往,互相幫助,日子長了,雙方的好感就會不斷加深,兩家的關係就會越來越緊密,好的就像是一家人那樣。但是如果其中一家希望另一家的女兒能嫁到自己家來,此時兩家關係的性質就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有女兒的這一家關注的就不再是兩家之間的來往了,而是對方家庭內部的情況了。如果對方兩個老人都常年臥牀不起,以致家裡常常舉債度日,很難想像父母會同意自己的女兒嫁過去。如果對方爲達此一目的常常做一些事情以表達善意,反而可能會被女兒的父母斥爲是不安好心,好比是政治上的「統戰「。所以說,作爲兩家人時,人們關注的是雙方的交往。但要成爲一家人,人們的注意力就立即轉向關注對方家庭內部的狀況。

國與國之間的關係也是如此。比如,中國和巴基斯坦之間多年來友好往來。中國以各種方式幫助巴基斯坦頂住來自印度的巨大壓力,而巴基斯坦也投桃報李,在國際場合堅定地站在中國一邊。但是,如果中國對巴基斯坦說,既然咱們兩國關係如此之鐵,你們乾脆加入我們而成爲中國的一部分算了。此時兩國關係的性質就變調了。加入到你們中國?語言不通,食物不同,各種文化習俗完全不一樣,爲什麼要加入你們中國?也就是說,此時巴基斯坦關注的就不再是兩國之間的友好往來,而是開始審視中國國內的情況。可想而知,「巴鐵」加入中國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

此刻,我們再回頭看兩岸關係。當大陸今天仍意在持續推動對臺讓利政策,是希望通過兩岸之間的良性互動來拉近兩岸人民之間的感情,拉近兩岸之間的距離。如果臺灣是另一個國家,大陸的讓利政策一定會取得巨大成功,兩岸人民之間的感情一定會不斷加深,臺灣也一定會被大陸民衆稱爲「臺鐵」,因爲臺灣也一定會投桃報李,對大陸做出友好舉動以回饋。兩岸作爲兩個國家也一定會是非常友好的鄰邦。

然而,現實是大陸要的是臺灣的迴歸,因而此時臺灣及其民衆所關注的就根本不是兩岸之間如何良性互動以及大陸如何對臺灣表達善意,而是大陸內部的狀況以及加入後是否會得到好處。如果沒有好處,甚至到手的好處都可能失去,大陸讓再大的「利」也是無濟於事。所以,我們說,大陸其實是以國與國的關係來處理兩岸關係。方法不對,自然難以得到所期待的效果。

至此,我們就可以理解,既然大陸以處理國與國關係的方法處理兩岸關係,就不能怪臺灣是白眼狼了,因爲大陸並沒有下大功夫以切實關注及迴應臺灣民衆真正的關切之所在,即統一後會得到什麼好處。這同時也再次提醒人們,和平統一的關鍵還在於大陸自身內部的發展,提高和完善,而不在於現在給臺灣多少好處。道理已說得很清楚,事實也已證明,給多少好處也是白搭。

但是,既然大陸把臺灣視爲同胞,同胞有困難,大陸還是要伸出援手的。只是這種幫助是要有原則的。比如說,大陸仍應積極鼓勵臺灣的學子到大陸求學。臺灣的年輕人如果在臺灣找不到工作,可以鼓勵他們到大陸尋找機會。大陸應該和藹、堅定而又自信地告訴臺灣同胞,統一是兩岸同胞共同奮鬥的目標。大陸在不斷改善自身社會狀況的同時,對臺灣切實持續推動兩岸的統一事業。

隨着自身的不斷髮展,大陸已在很多領域超越了臺灣,這爲和平統一在客觀上提供了更多的機會和更大的可能性。所以,如何有針對性地提升大陸在更多領域形成對臺灣的優勢,應是大陸努力的重點,讓臺灣民衆能夠切實地意識到統一後會得到更多的好處。這樣,大陸對臺灣的吸引力就會自然而然地不斷加強。相應的,大陸也需要調整對臺政策,使其能夠更有效地推動兩岸的統一。

(作者爲美國華人學者)